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曾耀湘
本来是出去旅游,却硬生生整成了必须出片的“特种兵”;为了打卡网红民宿的露台机位,早上六点就要起床……最近,一种被称为“出片式旅行”的现象引发广泛讨论。所谓“出片式旅行”,简单来说,就是旅行的首要目的或重要环节,是拍摄高质量、适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照片或视频。
日前,这一旅行方式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质疑其流于表面,背离了旅游的本质。但支持者则回应称,这是记录人生瞬间的一种方式,是自我表达和社交需求的自然延伸。
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这一行为呢?哲人提醒我们,当我们在说一个事物“是什么样的”之前,首先应该知道这个事物“是什么”。换到此处,当我们在反对“出片式旅行”时,我们应当先明确,我们到底“反对的是什么”?否则,讨论便陷入“鸡同鸭讲”的对话困境,双方根本不在一个频道。
首先,当我们反对“出片式旅行”,我们实际反对的是那种只顾自己,置其他游客感受于不顾的“独占式出片”。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刚爬到山巅站定赏景,旁边就会有人很“客气”地来一句,“请让一下我要拍照”,最后只能匆匆瞥一眼山海,悻悻然地让位。甚至在博物馆里,也不乏这种忸怩作态的“旅拍”。也就是说,这些“出片”的人满意了,但却是以牺牲其他游客的体验为代价。我们反对的,正是这种将个人审美愉悦建立在无视他人权益之上的行为。
其次,当我们反对“出片式旅行”,我们实际反对的是那种把出片视为唯一目的、置同行游伴于不顾的“病态式出片”。
按理来说,旅行本应是情感的催化剂,用来增进与游伴的关系。然而,当旅行走向“唯出片论”,它反而扩大了人际关系的距离。比如,原本相约旅行的情侣,当对方拍照频率与拍摄水平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开始陷入争执;家庭出游时,长辈们想要“全家福”,而年轻一代却忙着拍摄个人网红照,让原本充满暖意的旅途降了不少温。我们反对的,是这种将镜头外的真实情感交流弃之不顾的、让旅行沦为一场功利与冷冰冰的出片任务。
再者,当我们反对“出片式旅行”,我们实际反对的是那种为了出片,不顾个人安危乃至景区公共利益的“癫狂式出片”。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近些年,与拍照相关的旅游安全事故案例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中大部分发生在网红打卡点。除此之外,甚至出现一些极端游客为了拍照,不惜破坏文物、损害生态环境。当这种“出片”扭曲到以牺牲个人安全、生态环境为代价时,这无疑是对旅行意义的本末倒置。
当然,以上提到的这些,那些一心追求出片的人未必不懂。但这些人常以展现“自由意志”为由,认为这是记录美好、诠释自我、获取认同的重要方式。然而,又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不难发现,平台上千篇一律的“网红机位”、被算法推崇的固定滤镜和构图,本质上不过是一种隐形的操纵。它营造出“不打卡就落伍”的焦虑,最终目的是收割流量和商业利益。我们所追求的个性与美,很大程度上是被平台批量生产和定义的。这种自由,不过是资本与算法强行赋予我们的、一种被标准化了的“伪自由”。
事实上,旅游追求出片,渴望将瞬间的美好凝固为永恒,本是人之常情。 数字时代,用更精美的影像记录旅途,更是技术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反对的,从来不是“出片”这个行为本身。
我们真正反对的,是这种自私的“独占式出片”、缺乏人情的“病态式出片”、不顾个人安危和景区利益的“癫狂式出片”。 因为这些行为,让“出片”这一原本服务于旅行体验的工具,反过来异化和主宰了人的行为。它让人从旅行的主体,沦为了镜头的奴隶。
归根到底,“出片”只是旅行的一部分,那份真实的、沉浸的、与他人和世界真诚相连的体验,同样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
(作者系西北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