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月饼季,宁波老底子月饼正在限时营业中,网红月饼、排队王……再次重现江湖。不得不说阿拉宁波老式月饼的排面,归来仍是中秋顶流。
接过刚刚出炉的月饼,温热的酥皮簌簌落下,迫不及待咬开,苔菜的清香混合着坚果的油润气,正是这口咸中回甜的熟悉老味道。在宁波,一只月饼的滋味,远不止于满足口腹之欲,它唤醒的是美好的集体记忆,也是千年港城穿越时空的文化印记。
经典苔菜月饼 图源:甬派
一
月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其演变过程与中国的祭祀文化、饮食文化和节日习俗紧密相连,是一部从祭祀食品到民间点心,再到文化象征的演变史。最初出现于《梦粱录》中的月饼,只是寻常的市井点心,与菊花饼、梅花饼等并列。直到明代才与中秋绑定,成为名副其实的节日限定款。“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元代书籍《西湖游览志会》描述的正是中秋节品尝和馈赠月饼的风俗日盛,且有了“团圆”的象征意义。
中秋赠送月饼 图源:AI生成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苏东坡的诗清楚地描述了酥皮和甜馅的月饼特征。大江南北均有属于地方的特色月饼,甜软的广式月饼、鲜香的苏式月饼,更有晋式、京式、潮式、滇式等月饼,各有拥趸。但作为宁波人,这世上最好的月饼,自然还得是阿拉自己的宁式月饼。
宁式月饼的历史亦十分悠久,清末民初,是宁式月饼的鼎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声名赫赫的老字号如王升大、赵大有、升阳泰、东福园等,到如今仍有传承。宁式月饼还曾借助宁波商帮和移民的力量,远销海外,成为具有乡愁印记的载体。宁波的个人作坊,其月饼制作工艺也可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比如宁海、奉化等地的月饼,经过四代人的传承,既保留了皮层酥松入口即碎的特点,又向更精致规格、更健康配方、更现代审美转变。宁式月饼,在每一代手艺人和每一代吃饼人的手心流转,不管怎么变,经典不变,香飘万家。
二
宁波人心目中难以替代的老味道都藏在老月饼中。一个老字,不仅述说着悠久的历史,还有古老的手工工艺,和一代代人的品质坚守。
在时间的淘沙中,宁波土著以细微的味觉差异,固守各自的月饼阵营,宁海的花桥头、最江南、杉通,还有一年只卖两个月的水角凌椒盐葱香月饼,奉化的弄堂月饼、众品阁、城南月饼。每个宁波人都有自己认准了的正宗招牌,临近中秋佳节,月饼的盛宴徐徐拉开,于是,去排长长的队、去蹲守凌晨的第一炉,只为一期一会的熟悉味道。这个味道,便是中秋味。
一卷卷用吸油的牛皮纸包裹起来的宁波老月饼,外观朴素又复古,十个一卷,握在手中沉甸甸的。经典款无非苔菜果仁、椒盐葱香、黑芝麻、莲蓉、红豆沙等,还有现如今已不常见的百果月饼,内馅有多种坚果,包括葵花子仁、核桃仁、西瓜子仁、松子仁等,还有白糖腌制过的红丝绿丝,有着极具年代感的审美。嵌满瓜子仁或者芝麻的外皮酥香扑鼻,一口下去,尽管小心翼翼,酥皮已然掉落满手。
口味丰富的宁式月饼 图源:“在宁海”公众号
宁波月饼里的“山海之味”尤其让人上头,最负盛名的当属苔菜月饼。将东海沿岸采集的苔藓植物——苔菜,晒干磨粉后,与冬瓜糖、油糖、芝麻等原料混合制成内馅。入口先是苔菜特有的咸鲜海味,继而泛起冬瓜糖的果蔬清甜和沁着坚果油脂的山野芳香,再搭配酥脆掉渣的面粉外皮,完美诠释山海风味相融合的复合口感,一枚小小的月饼仿佛浓缩了宁波“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
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宁波月饼的诸多环节仍在坚持手工制作,无论是小镇上不起眼的小商铺,还是那些历经沧桑的百年老字号,都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坐镇,他们坚持传统配方,恪守每一道古法工序,不添加防腐剂,只用原料、原色、原味保证地道的出品风味。他们还掌握着面皮的酥松程度、内馅的咸甜平衡等各种秘方,将掌心的温度揉进层层起酥的月饼里,打造出各自的“味觉圈”,圈住了年年而来的忠实粉丝,也圈住了自己的月饼地位,得以传承百年,经久不衰。
三
随着时代发展,宁波月饼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持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更好地吸引90后、00后,让宁波味道传得更久更远。一方面,传统老字号在坚守本味的同时,也开始探索创新,让传统美食焕发新生机:改良包装更符合年轻审美,开发低糖版本满足健康需求,利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半径……另一方面,一些新兴品牌也开始涌现,它们在尊重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引入新口味、新理念。如将抹茶、咖啡等时尚元素与传统月饼结合,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但无论如何创新,“品质”与“特色”始终是宁波月饼安身立命的根本,历经百年来形成的独特风味,才是它立足市场风云的基石和招牌,也紧紧守护着宁波人的味觉记忆。所以,只有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顺应时代做出适当创新,才能让这份“老味道”飘香更远。
独特风味的老月饼 图源:“浙江文旅资讯”公众号
通过一枚小小的月饼,讲好传统美食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坚守本源又与时俱进的故事,是摆在年轻饼人面前的一道题,期待宁波月饼从节令食品转变为代表宁波城市风味的文化商品。
中秋月圆之时,细细品尝一块宁波月饼,此刻,我们吃下去的不仅是美味,更是延续千年的文化记忆和一份对家与团圆最深沉的眷恋。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味道永远值得坚守。
来源:宁波社科
撰文:陈冬妮
编辑:阮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