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删减版《月下遵义味》
原刊于《深圳航空》
2025年10月刊发布
[ Zunyi ]
遵义
吃饭也有爱的初体验,
仅从我个人角度出发,
贵州除了国宴大菜,
就是家常小菜,
并没有中间地带。
但国宴菜,其实也是家常菜,大了吃不下,那就加点儿酸和辣。
我与“老江最黔线”的主厨相对而坐,我问他这个操劳的大遵义餐饮连锁品牌主厨怎么过中秋。他眼神停顿了,说:“等客人过完嘛。”聊起黔菜,他就重新滔滔不绝。我可算明白:“贵州的酸,不是张扬的酸,是藏在生活褶皱里的温柔”。
他的话,在我穿行湄潭菜市时有了形状。黔地多山,云深雾绕,却孕育出最动人的酸味传奇。中秋将至,当月亮爬上“云贵小江南”湄潭的茶山时,哪怕多一杯茶,也难掩抚人酸香。
湄潭的湄潭的茶山茶山
作为酸味贵州,黔菜以辣醇、香浓、酸鲜、味厚著称,这让人一吃就难忘的风味,让黔菜能轻易走出大山,成为新饮食的开疆辟土味型。主厨他说到自己拿手的味道是“贵州糟辣椒菜”,成功将分店开到包邮区,语气里是充满自豪。
贵州菜场里,卖酸菜的妇人指尖沾着坛沿的水光,说起腌菜的秘诀,如吟一首祖传的诗。“酸,是时间写给食物的情书。”她身旁的玻璃坛中,红椒浮沉如晚霞,酸萝卜晶莹似玉。不远处,老奶奶手中清水白粽翠绿清润,她说:“蘸白糖清甜,蘸酸辣水惊艳。”我尝了一口,糯香与酸辣在唇间轻轻碰撞,如月光撞上秋露。
这里的酸,不是一味之酸,是千般姿态、万种深情。
广西螺蛳粉
我斗胆问,贵州酸和广西酸有什么区别?但凡是个贵州人,都会往直了说:广西酸的很狂野!比如那螺蛳粉的酸臭,有些人无法接受,但贵州这边的酸,是深邃又有诱惑的。言语间没有捧和踩,其实是对家乡味道的极度认可,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湄潭人看来,贵州的酸,不似桂林那般张扬,却融入细枝末节。
酸,是大山湿气中的一味温柔药方。《黄帝内经》曾提道:“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酸是贵州重要的饮食风味,也是串联起贵州古老文化的一条线索。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地,苗家的白酸汤如清泉沁人,侗家的红酸汤似晚霞灼灼;布依族的酸笋脆嫩,水族的酸肉醇厚。吃酸并非某一族群独有的习惯,而是它深厚文化底蕴的味觉表达。贵州人的饭桌上,是不可能没有“酸”这一味的。
在这里,无论我遇见过的菜场摊主还是餐厅服务员,都能对酸菜、酸汤、酸辣椒的制作方法娓娓道来,贵州人,似乎天生就会做酸菜。
贵州的酸菜
遵义湄潭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称。我遇见一位湄潭姑娘,眉目如江南水墨。她说起父亲用一生熬一锅番茄酸汤鱼,说起家中那坛三代人守护的“老酸”,眼神皎洁如月。“酸,是我们贵州人藏在坛子里的月亮。”她说。
中秋时分,湄潭的酸更添几分诗意。
番茄酸汤鱼
家家的灶台上,酸汤鱼咕嘟咕嘟地煮,毛辣果(小番茄)在汤中化作嫣红软玉;酸菜蹄膀炖得酥烂,金黄表皮之下是酸香浸润的温柔;丝娃娃如月下襁褓,裹着十五样小菜,蘸水一浇,似月光倾泻。
要吃,也要喝一杯。湄潭通过发酵产生的酸味还隐藏于人们钟爱的饮品之中,如白酒、米酒、啤酒乃至咖啡等。我突然想起,贵州不仅拥有享誉中外的茅台酿造技艺,遵义湄潭的湄窖白酒亦曾辉煌一时。当地居民将品茶与饮酒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了独特的茶酒文化。
“天下第一壶”中国茶文化园里的湄潭亭
中秋之夜,湄潭人家围桌而坐。坛中酸菜映着月光,锅里汤沸如低吟。月光下的贵州,酸香袅袅,飘过茶山,漫过酒坛星河,成了游子心头最柔软的那一抹乡愁。
贵州人,将酸融入日常饮食的“犄角旮旯”里。按民族来看,壮族、侗族、苗族最为丰富,凯里酸汤、都匀四酸、独山三酸,都出现在这几个区域。
在《雷山县志》中,有对苗族饮食习惯的详细记载:“苗族人民偏爱酸辣之味,家家户户都备有酸汤、酸菜、酸辣子、酸番茄等,这些酸味食 物在烹饪时常用作调味品。酸菜种类繁多,有青菜酸、韭菜酸、野生蕨菜酸等。”那首流传在苗族中的民谣,便是他们对酸食热爱的最好写照:“一日缺酸,哈欠连连;二日不食,食欲尽失;三日无酸,步履蹒跚。每日一碗酸,身强好登山。” 在贵州,几乎每一家每一户都会准备一两样酸食,作为家中常年享用的美食。
遵义鸭溪凉粉
无论大小街巷,都能轻易地在街巷间发现那些散发着“酸溜溜”香气的店铺,它们供应着各式各样的酸汤美食,如酸汤鱼、酸汤饭、酸汤粉等。酸是源自那山间野生酸笋的原始韵味,也是藏匿于村舍炊烟间家家户户泡菜坛底的秘密。经年累月,终化为餐桌上一道道引人垂涎的佳肴。这里的人们,性格直率而不失温情,恰如这酸味,热烈而不失细腻,是这片土地赋予他们最独特的印记。
看餐厅里一桌贵州人吃饭,绝不能多看,多看他就给你硬加一双筷子。然后,桌上十有八九有酸的吃。
🐟酸汤鱼
贵州之酸,最美是酸汤。最著名的,是毛辣酸和米汤酸,由汤色分,分别被称作红酸汤和白酸汤,苗白侗红,如同两位佳人,各自绽放风情。
在苗族的餐桌上,酸汤是酸味的主要来源。白酸汤,清澈透亮,那是由清米汤经过岁月沉淀发酵而成,每一口都带有回甘的酸爽。而红酸汤,晚霞色,艳丽而热烈,它是用毛辣果(西红柿)和红辣椒共同熬制,酸味醇厚。这种野生番茄,别看个头娇小,用它熬制的红酸汤却酸得浓郁。
贵州的番茄酸汤
遵义湄潭县有一家研制小番茄糟辣鱼的黄家坝税招鱼馆,是本地特色酸汤鱼馆。每年6-8月,他们会摘取海拔在800-1200米的野生小番茄和辣椒作为原料,发酵方法来源于祖辈奶奶们手艺的传承和改良。红酸汤经过熬制,酸而不腻,香而不浓,搭配肉质细腻的黄辣丁、老豆腐,下饭只恨胃小。
酸汤黄辣丁
酸汤鱼的魅力在于酸与辣的完美融合。糟辣椒带来有梅拉德焦香诱惑的辣味,让这里的酸汤,与别处香得不同。
🍖酸菜蹄膀
在我眼里,蹄膀并不是一道特别的菜。在贵阳扎佐,有一道酸菜蹄膀是家喻户晓的,作为过年大菜,成功勾起了我的食欲。
酸菜蹄膀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初年。扎佐镇位于川黔公路上,那时,贵州地区实行“纳米入盐”制度,四川的川盐得以顺利进入贵州,川黔线的开通为两地的交流带来了便利。而在这条古老的驿道上,有一个名为扎佐石竹村的地方,古驿道从石竹村穿过,往来客商络绎不绝。当地的布依人家,利用本地出产的猪蹄膀,结合独特的酸菜制作工艺,创造出了这道具有民族特色的酸菜蹄膀,款待来往客商。
酸菜蹄膀
因为它肥而不腻、皮色红亮,这带着鲜汤的酸菜蹄膀迅速在商客间传开,成为了他们旅途中的“必吃”。这一代代地流传开来,酸菜蹄膀成了贵州人逢年过节的家乡记忆。
一只大蹄膀沉浸在沸腾的酸汤之中,闻着味就撩人。蹄膀皮蹭亮,炖得软烂入味,轻轻一夹便能脱骨,酸菜则爽脆,再来一口原汁原味的酸汤,疲惫全是化指柔。一般旁边还有糊辣椒面拌葱的蘸水干碟,嘴里又来了一波口水冲击。
蘸水里面捞猪蹄
我细细尝,发现带着酒香的蹄膀表皮,竟然是脆的,才发现是因为涂抹了一层酒酿后,再油炸。这道菜的汤是蹄膀炖煮的原汤,当中放了提鲜去腻的药食材,所以吊得肉香更浓郁。讲究的地方,做这道菜用的酸菜,不用老酸菜,而是跳水泡菜。那是将芥菜在做豆花的窖水中只发酵24小时,所以酸菜格外爽口,酸味却是婉约派。
酸菜和蹄膀的碰撞,再次征服了远道而来的食客。
🌯丝娃娃
初闻“丝娃娃”的名字,我就心生爱怜。我到了遵义,因为突来的阵雨,一头扎进小巷子屋檐躲雨,侧目一看,门头是“小肥头丝娃娃”,店内锅气腾腾,寻着酸味,我被引了进去。
丝娃娃丰富的配菜
等店员上完菜,丝娃娃也从闺中请出:面皮裹着小菜,形如婴儿裹的“襁褓”,估计因而得名。说小吃,却不能小看,丝娃娃的阵仗是“小人国办喜事”。只见,15个小菜装在小碟里呈上,有酸萝卜丝、炸脆的肉臊、香菜、薄荷、豆芽、黄瓜丝、折耳根、海带丝、面条、韭菜、腐竹丝、花生、酸菜、莴笋丝、 辣豆干。面皮一盘,薄薄如纸,类似春饼皮。蘸水是丝娃娃的精髓,需要自己去蘸水台调配,主打酸辣味。
将这些小菜包裹于面皮之中,再浇上一勺特调蘸水,小巧玲珑里蕴含的复杂,在嘴里膨胀出极大的后劲。但我发现,一个人三个春卷的江南胃,在“丝娃娃”面前仿佛失忆。我最后难敌蔬菜的鲜香、面皮的韧劲、木姜子油蘸水的浓郁,越吃越上头。最后,我惊呼自己竟然吃了十个有余。
裹满小菜的丝娃娃
“襁褓”中的小菜并非固定,素菜大多可以替换,老板娘提醒,薄荷与脆哨是丝娃娃的灵魂,其他菜可以轮岗,这两样必须坚守阵地。这家店吃丝娃娃,会配一锅红酸汤,将丝娃娃往里泡个烈焰红唇的澡,整张面皮溢满酸汤,滋味更上一层红楼,终成梦。
这“丝娃娃”迷惑性极大,吃前以为玩“过家家”,真吃了才发现是玩“大胃王”。
走进遵义湄潭的大菜市,就如踏入了一座城市最为生动的味蕾博物馆,这里,是湄潭县城日常烟火气的灵魂栖息地,母亲们日复一日,朝圣般地汇聚于此,为家人准备的四季三餐,皆在此寻。
湄潭大菜市热闹的清晨
清晨八点一刻,阳光尚未炙热,菜市已是人声鼎沸。我们走进菜场,就被这扑面而来的热闹景象治愈,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争着显摆自己的新鲜。各路主妇们眼观六路,带着一点儿审视,与摊主交谈不绝,心中早已勾勒出了今日的餐桌风景。
各种辣椒酱制品
在一片绿意盎然的摊位中,一个红火的坛子酸摊位格外引人注目。摊位占地面积颇大,还未走近,那地道的酸味,就直引得路人过来掏出来闻闻。透明的玻璃坛子里,红辣椒娇艳欲滴,辣椒面堆积如红色火山,炒干的糊辣椒散发出柴火烘炒后的独特香气。还有那酸萝卜,晶莹和酸爽的代名词,不仅可以作为开胃小菜,更是炒菜、炖汤的绝佳佐料,是贵州人中秋餐桌上的常客。
酸坛子里的红辣椒
坛子酸老板是位中年妇女,她告诉我这些腌菜都是婆婆的手艺。“婆婆做了几十年坛子酸,酸辣椒、酸萝卜、酸豆角,腌制都有不同的讲究,秘诀在于选材和时间的掌握。”而这种传统的手艺,是贵州老人必备的技能,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言语之间,透着新媳妇的叹息,更有承认“技不如人”的真实尊敬。
在众多腌制的酸菜中,“莽椒”吸引了我。这种形似红枣包糯米的灯笼辣椒,远看像美女裂嘴笑,丰满的红辣椒,开了一道口子,里面裹满了白色馅。正当我琢磨观察之际,老板娘随着我的眼神,热情的介绍道:“这是莽椒,很好吃的嘞!是我们贵州的传统美食。”
莽辣椒
原来,遵义的方言中,“莽”是饭的意思,所以莽辣椒其实就是辣椒饭。里面那一团紧实的馅儿,是由糯米和大米研磨成的糯米面,红灯笼辣椒作为容器,去除里面的辣椒籽,再塞满糯米面。这样制成的莽辣椒会放入坛子中,发酵一周以上,就可以吃了。中秋时节,把腌好的莽辣椒先蒸熟,再炒至外焦里嫩,或者直接油炸,再放点儿葱花,就成了贵州人从小吃到大的惦记。咬上一口,是记忆中的“欲罢不能”,一点酸,一点辣,一点咸,成了黄金三角。
清水粽子
继续往前走,我瞧见一位老奶奶正在包着粽子,这里粽子是三角锥子形,用粽叶条连成一串翠绿的挂坠,只有糯米的是湄潭特色的清水粽子。蘸白糖吃不稀奇,有些当地人喜欢就着蘸水吃,酸辣味是米香的“野火”,让食欲可以燎原。
这清水粽子一元钱一只,我咬下的瞬间不禁轻呼一声:“好香啊!”旁边的摊主们看着我笑笑,继续忙碌着手中的工作——剥蒜。这几人身边放着几个能给小娃娃洗澡的大盆子,里面盛满了剥好的紫皮白蒜,有点儿壮观。
剥好的紫皮白蒜
蒜摊边上有一堆红绿相映的番茄和辣椒,饱满诱人。更奇妙的是,老板将这红绿辣椒用竹签连成串,放在一旁的烤架上干烤着,随后老板又往烤架上丢了几个小番茄,高温炭火作用下,番茄破了皮,变得软糯多汁,散出酸甜,红绿辣椒也散发出浓郁的辣椒香。我的味觉、视觉、嗅觉也似乎被串成一串!这种烤制方式有让人躲不开的吸引力。
干烤红绿辣椒
贵州辅料王者,有两员大将——折耳根和薄荷。菜场的蔬菜摊位少不了它们的身影。折耳根独特的气味让不少外乡人望而却步,但是本地人的“不能没有”。而薄荷,大部分人都爱。这两味辅料也是蘸水常客。贵州姑娘和我说,贵州人更离不开折耳根,它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有着消炎解暑、祛湿排毒的养生智慧,过去人们对它情有独钟,是身体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薄荷在这儿有别的名字,一般本地人进店吃食,要加薄荷都会说:老板,加点鱼香。
折耳根
我与本地人聊起特色吃食,听到一种新的吃法——洋芋箜(kǒng)饭。这是粮食稀缺时,祖辈在古老柴火灶上创造出的佳作,先把米饭煮到半熟,接着铺上洋芋(土豆)、豆角等食物,而后锅盖一盖,焖煮开始,待到有些焦香味扑鼻而来,一道箜饭算是做好了。有人还会将烤好的番茄和辣椒捣烂了,直接铺在洋芋箜饭上,我味蕾上那些细小的孔就开始拼命分泌一种叫做“馋哭了”的泪水。
漫步在湄潭大菜市中,我不禁感慨遵义人的酸辣的灵魂,已经弥漫在空气里。
湄潭大菜市里蔬菜摊位
在菜场的半成品区,一块醒目的招牌上,“酸鲊肉”三个红色大字赫然,又是一道遵义传统美食。在古代,人们要把珍贵的鱼与肉食保存下来,只能用盐来腌,这种古老的保存方法,不仅延长了食物的保质期,更在无意中创造出独特的风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鲊”作有两层含义,一是专指腌制的鱼,二是指用米粉、面粉加盐和其他佐料拌制。以前过年杀猪,吃不完的肉就做成了酸鲊肉。
酸鲊肉就是将鲜猪肉切成薄片,放入盐、花椒、米面等调料拌匀,然后装入坛子发酵半月以上,让时间与风味在坛中交织、融合。当坛子被打开时,一股酸香扑鼻,酸鲊肉形如粉蒸肉,可以油炸,也可以清蒸。吃起来肥而不油,酸酸麻麻、带着肉质发酵的醇香。在湄潭的家家户户中,酸鲊肉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坛子菜,也是年夜饭上的一道主菜。 现在,很多人家中秋也吃。
难怪说贵州人是“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酸味不仅仅是一种味道,已经成了随处可见的风景。
菜豆腐
除此,这里的豆制品的丰富程度也令人目不暇接。除了全国各地常见的豆腐外,还有用青菜碎和豆子混合制成的菜豆腐,湄潭人喜欢将它蘸上辣椒凉拌,或是与新鲜番茄一同翻炒,每一口都充满了生活的味道;用黑豆制作的黑豆腐,以及形似石块的灰豆腐果,则是苗族饮食文化中的瑰宝。
贵州特色小吃米豆腐占据C位独领风骚,形似果冻般的黄米色豆腐,把它切成条状,搭配蒜水、醋、辣椒、折耳根一起,也是酸辣之神。盆子里如蝌蚪状的豆腐叫凉虾,它除了可以像米豆腐那样拌食,在红糖水和花生碎的点缀下,是香香的清凉解暑药,成为湄潭年轻人夏日里的甜。
不知不觉逛到了菜市出口处,我望着那道长长的斜坡,两边被小商贩占据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酸辣香鲜的调料,香气慷慨地洒满每一个角落。
那味道,像月光,不声张,却照进人心里。
🍌
神 婆 问
你 喜 欢 遵 义 美 食 吗 ?
“大知闲闲,
小知间间。”
——战国·庄子《庄子·齐物论》
Food Bless You!
《风味人间》顾问
《神一样的餐桌》主人
《食野中国》《人间值得369》制片人
上一篇:不放假通知!
下一篇:江西小炒火了!预制菜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