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喝“要情”,是在十年前。那是在华夏酒报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时,作为驻湘记者,我专程拜访湘窖酒业总裁李践楚先生。
当时采访结束后,在位于涂家冲附近的湘窖体验馆设宴,李总很真诚地拿出一款崭新包装的“要情”让我品尝。那酒香,那口感,醇和丰满,入口柔和但又带有适度的劲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湘窖“要情”命名渊源
闻过方知花香,醉过才知酒浓。那一次喝要情酒,虽然生理上没有醉,但犹如闻过花香,便沁人心脾,不仅于微醺之中品出了这款酒的醇厚,也与酒的主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要情,顾名思义,指需要快速传递的重要信息简报,常见于政府和企业内部,具有时效性强、内容精炼的特点,用于汇报关键工作进展或突发事件,为领导人提供行动的决策依据。
当时我觉得这个创意很好,但并不知道湘窖“要情”命名渊源。后来通过打探,原来“要情”酒命名的背景是这样的:据说在2011年,时任省政协主席李某微视察湘窖酒业时,提议开发一款代表湘省政商形象的高端产品,几经斟酌,这便有了“要情”之名。湘窖酒业命名“要情”,其本意指高层内部资讯的含义,象征产品的稀缺性与高端定位,正好契合了省政协领导的意图。
一句“重要时刻品要情”已广泛传播,正是“要情”这一命名借用公文术语来打造产品高端文化形象,觉得挺有深度的。现在“要情”已成为湘酒文化名片,与“内参”“摘要”“清样”等共同构成白酒界的“四大名著”。
二、白酒界“四大名著”
内参、要情、摘要、清样,这四款高端白酒被誉为“白酒四大名著”,最关键的一点,源自它们名称中蕴含的独特文化意象。
通常而言,“内参”意为内部参考,多属内部流通,不对外公开;“要情”则指重要情报,往往限于高层传阅,机要性更强;“摘要”是提炼要点的精华,有时也包含关键信息;而“清样”则是定稿前的最终样张,常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依据。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小陈作为某领导秘书,听到这样一句吩咐:“小陈,把‘内参’和‘要情’的‘摘要’整理一下,做成‘清样’送过来。”这四个词天然带有一种体制内的庄重与机密感,也为其酒品身份平添几分神秘与权威。
最早将这一概念引入酒界的,是馥郁香型的酒鬼酒“内参”。起初商标注册并不顺利,而后企业为其赋予“内敛乾坤,参悟天地”的全新内涵,才成功获批。其瓶身由艺术大师黄永玉设计成口袋造型,别具一格。
酱香型的金沙“摘要”从中获得启发,也为自己的品牌注入文化解读——“摘万物魁首,聚一生至要”。酒瓶设计似一本厚重的书籍,呼应“摘要”之名。有趣的是,两者不仅在文化塑造上思路相近,连广告语也异曲同工:一边是“品内参,知大事”,另一边是“书读经典,酒饮摘要”。
浓酱兼香型的稻花香“清样”与湘窖“要情”同样在包装上颇具匠心。“清样”酒瓶仿制湖北出土的战国编钟,典雅厚重;“要情”的外盒则如一枚勋章嵌于礼匣,仪式感十足。
不过,相较于“内参”与“摘要”,后两者在文化内涵的深度演绎与广告语的传播力上略显不足,这或许也是它们声名稍逊的原因之一。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酒质固然决定一款酒能走多远,但文化的高度才真正决定它能飞多高。
值得欣慰的是,“白酒四大名著”这一集体称号,为四者构建了一个共同的文化符号。它们已成为许多酒友收藏清单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仿佛缺了任何一款,这套“名著”便不再完整。
这,或许正是文化赋予酒的魅力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