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营养师阮光锋:
避开误区+选对吃法,过节更安心
本报记者 陈晶
中秋节将至,月饼作为应季美食备受青睐。相关数据显示,莲蓉蛋黄、五仁、火腿等口味的月饼广受欢迎,而市面上涌现的“无糖月饼”“保健月饼”以及朋友圈热卖的自制月饼,也让消费者在选择时多了几分困惑。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营养师阮光锋从科学角度分析各类月饼的特点,为大众提供健康吃月饼的实用建议。
理性看待“无糖月饼”,不可敞开食用。“无糖月饼”因宣称“无蔗糖、不升血糖”,成为不少糖尿病患者和高血糖人群的选择。这类月饼确实未添加蔗糖,多采用三氯蔗糖、阿斯巴甜、木糖醇等甜味剂调味。甜味剂安全性较高,且甜度是蔗糖的数百倍,用量极少,不会产生能量,相比普通月饼能减少能量摄入、减缓血糖上升速度,对需控制血糖的人群而言,可作为“尝鲜”的选择。但需注意的是,“无糖”不等于“无碳水”。月饼的主要原料是面粉,属于多糖类碳水化合物,即使无蔗糖添加,面粉、莲蓉、豆沙中的淀粉以及水果中的天然糖分,最终都会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以普通200克蛋黄莲蓉月饼为例,其含10克以上油脂和50克左右蔗糖,热量高达800卡路里,相当于成年人一顿正餐的热量,而无糖月饼虽减少了蔗糖带来的热量,却仍有面粉等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因此,糖尿病患者及高血糖人群食用无糖月饼需严格控制量,建议将月饼切成1/4或1/8的小块,每次只吃一小块,既能品尝口味,又能避免血糖大幅波动;同时尽量选择50克及以下的迷你月饼,进一步减少单次摄入量。
“保健月饼”名不副实,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商家推出添加燕窝、鱼翅、鲍鱼等食材的“保健月饼”,宣称具有保健功效,这类月饼实则“不保健”,还可能存在多重问题。从营养角度看,燕窝、鱼翅、鲍鱼虽价格高昂、口感独特,但并无证据表明其营养价值优于普通食物,所谓“保健功能”多为营销噱头,且月饼中这类食材的添加量极少,即便其真有保健作用,通过吃月饼也难以达到效果。从安全角度分析,若鲍鱼、鱼翅、燕窝等食材处理不洁净,或月饼保存不当,易引发安全风险;这类含动物性原料的月饼,也更容易滋生细菌。此外,为匹配食材风味,“保健月饼”多为咸味,含盐量较高,高血压患者过量食用,可能导致盐分摄入超标,不利于血压控制。
五仁月饼是相对健康之选,适合特定人群。五仁月饼是中老年朋友和慢性病患者的相对优选。按规定,五仁月饼需包含核桃仁、杏仁、橄榄仁、瓜子仁、芝麻仁五种坚果仁,这些坚果富含优质不饱和脂肪酸,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月饼的餐后血糖反应,适量食用对身体有益。
保持平和心态,享受节日氛围。月饼虽糖、脂肪含量高、热量高,但作为节日美食,一年仅食用一次,只要掌握方法,适量食用无需过度焦虑,具体可遵循以下建议:
控糖控热选对月饼,控制食用分量:需控制血糖和热量摄入的人群,优先选择无糖月饼,且将月饼切小块食用,每次1/4至1/8块为宜;优先购买50克及以下的迷你月饼,减少单次热量摄入。
特定人群避开咸味月饼:高血压、高尿酸、痛风患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火腿、蛋黄、榨菜肉、牛肉等咸味月饼,这类月饼含盐量较高,部分还可能含嘌呤,易加重病情。
吃月饼后调整正餐,增加活动量:若食用了月饼,正餐时应减少米饭、面条等主食的摄入量,平衡当日总热量;利用假期多进行散步、慢跑等户外活动,帮助消耗多余热量。
责编:陈晶
制作:王 慧
审核:贺春兰
下一篇:原创 炒木耳不焦秘籍大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