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南的“田小狗”,到合肥的“傻子土菜”,再到遍地开花的“江西土菜”,这些馆子门口经常是大排长龙。
数据显示,全国土菜相关企业已经超过了11万家,今年前四个月就新开了近2000家!一个看似“不讲效率、不讲规模”的慢生意,怎么就突然成了餐饮界的香饽饽?
有人说,它卖的是“一口乡愁”;也有人说,它靠的是“极致性价比”。土菜馆爆红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真实”的消费较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拆解一下,这碗“土菜”里,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01■
一批主打“土食材、土做法、土风味”
的土菜馆迅速走红
土菜是中国农村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饮食形态,通常以农家自种的蔬菜、散养的家畜、土生土长的河鲜与海鲜为主要食材,经由本地人长期传承与发展,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菜系。
土菜馆则是以这类土菜为主打,坚持传统烹饪手法,具有鲜明地域风味与风格标识的餐饮形态。
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或苍蝇小馆,而是经过商业化迭代升级,既保留地道风味,又顺应消费需求的新型餐饮模式。
一般土菜馆具备三大显著特征:
食材方面,注重选材本地化,多选用农家自种的青菜、萝卜、茄子等蔬菜,以及散养的土鸡、土鸭等家禽,还有自然生长的小河虾、螺蛳等河鲜。这些食材较少经过工业化加工,保留自然的原生气息与原始风味。
工艺方面,以传统土法为核心,强调慢火锅气、少添加,常见柴火慢炖、大火爆炒、清蒸、凉拌等手法。
风味方面,带有强烈的地域属性,是地方饮食文化的直接体现。如湖南土菜馆的剁椒鱼头,融合湘菜的辣与鲜;安徽土菜馆则善用腌货,如腌鱼红烧,咸香入味。
在上述优势加持下,土菜馆的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辣、鲜、美、价廉成为其突出特点。
简单来说,土菜馆主打现炒现卖,以“烟火气”征服食客味蕾,店内常用塑料凳、简易木桌、不锈钢餐具等简约布置,与传统精致菜系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土菜馆已从最初的乡村城郊,扩展至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深圳、成都等一线城市及众多二三线城市,初步形成规模化发展。
截至目前,全国与土菜相关的企业总量已达11.3万家,门店数量突破10万家,其中2024年前四个月新增近2000家,呈现快速扩张趋势。
当前行业竞争格局正从分散走向集中,区域品牌崛起与全国性品牌形成成为新趋势。
在区域品牌方面,合肥的“傻子土菜”“地道六安菜”“锦铭·地摊大排档”等表现突出,在当地市场取得显著反响。
在湘菜热度之后,赣菜也逐渐崭露头角,如“赣不怂”“回家吃饭”“野赣南”等江西土菜品牌迅速走红,在全国多城陆续开店。
徽菜系中的“傻子土菜”虽门店不多,但被誉为“合肥土菜天花板”,据称500平方米左右的单店月营业额可达150万元左右。
在北京、深圳、湖南、福建等地,土菜馆也纷纷涌现。例如北京南三环附近的“宋家庄鱼市·乡野土菜”,以红砖老瓦房、矮脚板凳、新鲜蔬菜和现捞活鱼为特色,营造出南方市井氛围,自今年3月开业以来成为排队热点。
在深圳,土菜的呈现方式更显时尚。上个月,农耕记·湖南土菜在福田领展中心城推出华南首家概念店,以“把山野丛林搬进CBD”为概念,打造绿野仙踪般的用餐环境。
此外,还有湖南的“田小狗的饭店”“山坡上的小炒”,安徽的“傻子土菜”“陈家味土菜馆”“地道六安菜”,江西的“黄矮生态食府”“叶满厨”等品牌,共同推动土菜馆业态持续升温。
不少土菜品牌也开始进行连锁化增长。如四方桌目前拥有近30家门店,分布于福州、三明、南平、泉州等多个城市,正逐步向全国扩张。
02■
传统土菜馆的核心,
在于“土”得真实
目前土菜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土菜馆,另一类是现代改良型土菜馆。
前者基于地方菜系体系,主要覆盖地方都市圈范围内的饮食支系,核心是以“土”为主题,包括土灶、土菜、土屋等元素,营造出浓厚的乡土氛围。后者则是在保留土菜核心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升级改良。
简单来说,当下被市场广泛认可的趋势是越来越标准化,主要指那些食材新鲜、环境舒适、菜品精致、消费合理、服务过关的“精致土菜”。
1、我们先说传统土菜。
这类土菜馆往往选用当地新鲜食材,采用传统烹饪方法,强调原汁原味,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以本地所产的土畜产品为主辅料;
二是用传统烹饪方法制作;三是菜品为当地人日常食用,且具有独特地方口味,突出辣、鲜、美、价廉等特点。
传统土菜的代表品牌有湖南的“株洲土菜研究所”“田小狗的饭店”,以及“湘超鲜肉联厂·株洲土菜”“乡夏袁家土菜馆”等。
下面我们逐一介绍。
湖南株洲土菜研究所。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研机构,而是一个以土菜为核心,聚焦乡土食材、挖掘传统风味的餐饮品牌,将“土”做到了极致,成为株洲乃至湖南餐饮界的土菜标杆。
食材上:老板小马哥几乎每天凌晨4点起床,开车前往株洲周边的早市,从乡民手中采购现捞的河鲜、跑山土鸡、带露水的农家自种蔬菜等。
烹饪上,以土法为核心,强调少添加、保本味。比如生炒排骨选用土猪中段,搭配泡椒小火煸炒,保留肉香与椒香。
菜品上,菜品带有强烈株洲地域印记,如野韭菜仅用油盐水清炒,保留原香;寒菌汤用五花肉、鲜猪肉与寒菌慢炖,是当地传统名菜。场景上也主打泥墙、竹编、旧报纸、红灯笼等农家院落氛围。
而田小狗的饭店这是从湖南浏阳成长起来的土菜品牌,聚焦“山里菜”,以“真朋友家宴”为社交定位,成为长沙土菜高端化、单品化的代表之一。
卖点上,抓住都市人回归田园的情感需求,将“田小狗”塑造成“外婆家”般的记忆符号。
场景上,店内陈列旧桌椅、老式热水瓶,泥墙上写有“咸鱼就饭,锅底刮烂”“清油炒菜,各有所爱”等浏阳俚语,墙角摆放水桶、箩筐等农具,乡土气息浓郁。
食材上,坚持“当地、应季、有良知”标准,如鳝鱼会在山间溪流放养7个月以消除抗生素;还拥有“三蒸三晒”的盐菜、熏制87天的腊肉等特色食材。
产品与服务上,主打盐菜扣肉、粉皮羊肉、井水豆芽炒鸡蛋等,提供免费续饭、邻家大姐式服务。
至于湘超鲜肉联厂·株洲土菜,该品牌根植株洲饮食文化,以“乡土食材+传统工艺+家文化”为核心,凭借真材实料、锅气足、风味地道,在长株潭地区积累高人气。旗下拥有马栏山店、观沙岭店、桐梓坡店等多家门店。
菜品上,融合湘潭细腻与衡东豪放,聚焦辣椒与土菜组合,如咸蛋黄蒸肉、家常猪脚等,契合湖南人对辣、鲜、香的偏好。
场景上,青瓦土墙、竹编簸箕、悬挂腊肉、暖黄台灯等元素还原农家院落温馨感。
食材上,选用朱亭镇生态清远鸡、水库瘦身鱼、立秋老品种辣椒、陕西沙地土豆等本土食材,坚持极致新鲜。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传统土菜馆的共性在于:本质上是销售一种“可信的真实”。
通过极致食材与传统工艺构建产品硬实力,再通过乡土体验与人情服务构建情感文化真实,最终在特定区域内形成难以撼动的品牌价值和消费忠诚。
在食材上,他们严格选定特定产区的土生土长食材,建立围绕“极致新鲜”的运营铁律,确保锅气与风味;
在工艺上普遍采用土灶、柴火、大火爆炒、慢火蒸煮等传统技法,激发并保留原汁原味;
在场景上则用青瓦土墙、老物件、农具等元素复刻农家院落,营造质朴温馨的归属感。
2、现代改良土菜馆,用商业思维重新包装乡土味道
现代改良土菜馆,是指在保留传统土菜“土食材、土做法、土风味”核心基因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消费需求进行全方位升级的餐饮形态。
这类土菜馆已逐渐形成一套标准化体系,呈现出“食材新鲜、环境舒适、菜品精致、消费合理、服务过关”的“精致土菜”模式。
与传统土菜馆相比,现代改良土菜馆更加注重品牌化、标准化与体验化。它们不仅关注“菜好不好吃”,更关注“店好不好卖”,体现出从产品导向到市场导向的深刻转变,在运营上逐渐从重后厨管理转向重前端经营,从依赖线下口碑扩展到线上线下融合传播。
如“傻子土菜”以“用最笨的办法做最真的土菜”为理念,虽在合肥仅设4家门店,却持续火爆。
其创始人坚持深入合肥周边百里范围的县镇,直接向农户采购地道食材。
创新亮点在传统工艺上做微创新,如招牌菜“叶集风干羊”,采用宰后不腌制、自然风干的工艺,浓缩羊肉本味,烧制后风味醇厚而不失原感,体现了“传统味觉,现代表达”的升级思路。
兰湘子作为湘菜全国化的代表,是以湘土菜为根基,通过高度标准化实现快速复制,已初步形成全国布局,成为目前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湘菜连锁品牌之一。
其联合创始人陈波曾表示,湘菜标准化出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进程。很多人好奇,为何能在四五年内将这一中餐品类拓展至全国众多城市。他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稳定”——即人才稳定和出品稳定。
因此,兰湘子构建了“组织稳定+出品稳定”的双稳体系作为核心支撑。一方面,品牌通过自建商学院与训练营,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另一方面,建立严谨的SOP标准化流程,确保每道菜品在不同门店保持风味一致,有效破解了中餐跨区域扩张中的品质管控难题。
四方桌则是福建家常土菜的代表品牌。原以“醉酒鸡”为招牌的四方桌,在品牌升级后更名为“福建客家土菜”,明确“土鸡土食材”定位,强调使用本土天然食材。
其产品理念在于坚持就地取材,主张以简单调味突出食材本味。比如客家长汀河田土鸡需山间散养110天,黄嘎鱼新鲜捕捞后12小时内宰杀,搭配不打农药化肥的土菜心、时令野生山笋、农家采购的土丝瓜,以及山间采摘的天然植物调味料。
目前该品牌已在福建多个城市布局近30家门店,成为区域土菜连锁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王捌院子是土菜场景化体验的代表,被认为是升级版的农家乐,门店要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面积小不了。
王捌院子餐饮连锁合伙人黄慧表示,"我想土菜和院子是最搭的两个搭档,因为院子很接地气,在城市里面生活久了人会想到一个稍微宁静点的地方,吃一些有烟火气、新鲜的食材。"
现代改良土菜馆在经营模式上,已从过去单纯关注“菜好不好吃”,转向更加注重“店好不好卖”,逐步强化品牌化、标准化与体验化。
在供应链方面,不再局限于本地小市场,而是建立系统化供应链体系。如傻子土菜创始人尹强跑过合肥方圆一百公里的霍山、金寨、舒城、庐江等地,从菜市场里找农户采购当地的新鲜食材。
在烹饪工艺上,注重在传统中融入可控的现代技法。如四方桌坚持就地取材,在自然环境中养殖与捕捞,并使用简单的香料和调料保留食物原味。
在空间场景方面,走向“精致乡土风”。如王捌院子通过景观化设计提升用餐格调,合肥多家土菜馆则将明档作为标配,增强体验感。
在扩张模式上,标准化成为连锁化的基石。兰湘子通过SOP实现出品高还原度,四方桌以近30家门店验证区域复制的可行性,表明改良土菜馆已逐渐突破单店模式,走向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因此,现代改良土菜馆的本质,是以现代餐饮管理方法重新诠释乡土美食。在保留“土”基因的同时,通过供应链优化、工艺标准化、空间场景化、传播内容化、运营体系化五大手段,实现从“农家土菜”到“精致土菜”的升级。
当然,不管现代改良版的土菜馆有多“精致化”其核心还是在于“土味”二字:
装修风格以“乡土”为主题,多采用泥墙、竹编、木桌椅、旧报纸、红灯笼等元素,营造出“农家小院”或“乡村集市”的氛围。
定位多在人均50-150元之间,介于高端餐厅与传统农家菜之间,主打“高性价比”。
土菜馆的核心体验是“实在”——食材实在、味道实在、服务实在。服务员态度热情亲切,像对待邻居一样与顾客交流,熟悉老顾客的喜好。
03■
10万家店背后的暗战:
土菜馆遍地开花,
谁能笑到最后?
可以说,土菜馆做的更多的是一种“不讲效率、不讲人效、不讲规模”的慢生意。
其成功的根源,正是通过这种慢慢打磨的长期主义:一方面不盲目追求扩张,而是专注提升单店品质;另一方面通过产品力和私域口碑裂变,构建起自己的传播生态,赢得真实顾客的信任。
这种模式自然也带来一个核心优势:低投入、易复制、控成本。
选址上,很多土菜馆倾向于选择200㎡左右的社区店,规避大店的高租金与装修投入;
装修上,主打“土潮”乡土风,用竹排、木简、老家具营造烟火气,省去豪华装修成本;
设备上,以满足现炒现做为原则,配置大铁锅、炒菜机等基础设备,无需昂贵进口器材;
食材上,多直接与本地农户或直采基地合作,减少中间环节,控制采购成本。
这一系列低成本、易落地的操作,为土菜馆的快速发展和批量复制打下了基础,也使这一品类在近几年进入快速增长期,新品牌层出不穷,开店速度惊人。
但快速发展也带来行业问题,尤其竞争日趋白热化。据天眼查数据,现存土菜馆已接近11万家,其中约5万家存在经营纠纷。
土菜馆的核心竞争力本在于“手工现做+地域风味”,但这种模式难以适配规模化扩张的需求:
一方面依赖厨师个人经验,难以标准化复制;
另一方面本地食材也难以实现大规模集中采购与配送。再加上很多品牌缺乏清晰定位,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
具体问题包括:
菜品同质化:多数土菜馆菜单仍以家常小炒、腊肉为主,缺乏独家产品和创新体系;区域局限强:多数品牌起源于二三线城市,难以走向全国,市场天花板明显。
今年行业脆弱性已初现端倪。例如2016年成立的“吃饭皇帝大”曾作为主打湘土菜的全国连锁品牌,在全国开出超40家店,曾是上海、杭州的网红餐厅,但近期却被曝已关闭所有上海门店。这也反映出土菜品牌在规模扩张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考验。
有问题,也意味着土菜馆仍有增量空间。未来可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产品创新:应把握“土菜不土”的核心理念,在延续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动环境、审美与健康需求的现代化接轨,实现“老手艺+新工具”的有机结合,使土菜在坚守本味的同时更具时代生命力。
人才培养:需重视专业人才体系建设与供应链稳定性。可借鉴兰湘子等品牌的经验,通过内部商学院、训练营等方式强化人才梯队,应对行业普遍面临的人才短缺与供应链挑战。
差异化定位:应在同质化市场中找准自身特色。例如,株洲土菜研究所追求食材与口味的极致;天宝兄弟以小龙虾为切口,延伸为正餐湘菜;田小狗的饭店强调“真诚、有良知”的经营理念;王捌院子则通过院落场景融合烟火气与舒适体验。
回归本质:始终紧扣土菜的核心价值——以恰当的氛围、合理的价格,呈现地道的口味。消费者真正看重的是风味的真实性、食材的实在感与体验的真诚度,而土菜所代表的“真材实料”正精准契合这一消费需求。
无论土菜馆如何演变,消费者最终看重的是菜品的内在价值:风味地不地道、食材实不实在、体验真不真诚。土菜所代表的“实在”与“真味”,才是这一品类真正的精髓所在。
小结:
菜馆的爆火不是偶然,而是时代情绪与商业逻辑的一次完美合谋。它用土灶、土碗、土食材,构建了一个让都市人暂时逃离“乡土乌托邦”。
但要想“网红”变“长红”,光靠摆几个箩筐、挂几件蓑衣可不够——得让“土”里有真功夫,让“鲜”中有硬道理!
未来,土菜馆的竞争不再是简单复制土味元素,而是拼食材的溯源能力、工艺的传承创新,以及能否用现代管理守住乡土灵魂。毕竟,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从来不是“土”本身,而是土背后的真实、踏实与烟火气。
当然,土菜馆的终局,不是比谁更“土”,而是比谁更能把“土”做出温度,把“菜”做出深度!
-END-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