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说了多少回,那点菜晚上热热就行,非要点外卖,多浪费!”
上周末去我姐家,又听我姐在数落姐夫。我姐夫这人,真是中国好男人,也是出了名的“会过日子”。能骑单车绝不打车,能自己带饭绝不下馆子,一年到头,穿来穿去就是那几件工服。
但去年体检,警报响了——脂肪肝、血糖临界点。医生一句话把他敲醒了:“你这身体,是省钱省出来的毛病。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你倒了,省那点钱够干啥?”
打那以后,姐夫算是想通了。尤其在吃上,再也不糊弄了。半年下来,整个人精气神都不一样了,用我姐的话说:“脸上有光了,下班回家也不直接瘫沙发了。”我仔细一看,他家常吃的,还真就是那么几道看起来普通,但特别“养人”的菜。
第一道,是他现在的“心头好”——鲍鱼烧鸡。他说这叫“勒紧裤带”后的“战略性改善”。
我笑话他:“哟,吃个菜还吃出战略高度了?”他一脸认真:“你懂啥,这叫海陆空协同作战,补得要全面!”
他的做法,有点土法炼钢的意思,但味道是真绝:
1.鸡块他不焯水,而是用面粉和盐使劲抓洗几分钟,说这样能最大程度保留肉香味(这点我存疑,但他坚持)。
2.最关键的步骤来了:他不用冰糖炒糖色,非要用一种黄色的碎冰糖,说颜色更亮。每次炒都如临大敌,小火慢熬,嘴里还念叨:“变泡了,变泡了,就现在!”然后迅速把鸡块倒进去,锅里“刺啦”一声,他得意地颠两下锅,糖色上得那叫一个均匀。
2.加水炖煮时,他一定会开一瓶啤酒,倒一半进去,另一半自己喝了。他说啤酒能让肉质更嫩,还有股麦芽回甜。
3.鲍鱼他一定在最后十分钟才下,说不然就炖没了,吃起来像橡皮。“好东西,得讲究个火候。”这是他原话。
第二道,是我姐最爱给他做的——番茄土豆炖牛腩。她说这是“傻瓜都能做好的滋补菜”。
这道菜,我觉得精髓在于“等待”。牛腩不能急,得用时间磨软它。
1.我姐买牛腩,专挑那种带点筋膜的,说炖烂了才是精华。
2.她有个秘诀:番茄去皮后,一半在炒牛腩时就放,炒到化成酱;另一半在出锅前20分钟放,这样汤里既有浓郁的番茄味,又能吃到成型的番茄块。
3.她不用高压锅,就用砂锅小火慢咕嘟。她说:“炖菜吃的就是个耐心,那香味是一点点渗出来的,高压锅压出来的,味不对。”
4.每次炖满两小时,厨房里弥漫的香味,能让我姐夫坐立不安,每隔一会儿就去掀锅盖看看,总被我姐打手:“憋着!跑气了!”
第三道,是我姐夫的最爱——啤酒鸭。他说这菜吃着“透亮”,不黏糊。
他做啤酒鸭,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1.鸭子他一定先“干煸”:锅烧热,什么也不放,直接把焯好水的鸭块倒进去,中火煸炒,把皮下的鸭油全逼出来。“你看,这都是坏油,倒掉它,吃起来才清爽。”他指着锅里清澈的鸭油说。
2.然后,他最得意的环节来了: 把香料(就是几片姜、几个干辣椒)和鸭块炒香后,他拿起一整瓶啤酒,对着锅沿“顿顿顿”全倒进去,一滴水都不加!嘴里还配着音:“透心凉,心飞扬!”(这老梗用的……)
3.炖煮的时候,满屋子都是麦芽的香气,一点鸭腥味都没有。他说:“啤酒是个好东西,去腥增香,还解腻,这菜就是给咱老爷们发明的。”
上周临走时,姐夫送我下楼,拍着胸脯跟我说:“以前傻,总觉得省到就是赚到。现在明白了,把身体吃好,精神头足,干工作有效率,家里气氛好,这才是最大的赚!这钱,花得值!”
我看着他那泛着红光的脸,确实信了。男人,尤其是当家的爷们儿,真别在嘴上太亏待自己。你省下的那点钱,可能真不够将来往医院送的。
辛苦挣钱,不就是为了让家人——也包括自己——过得好点吗?从这周末开始,试着给自己做一道“硬菜”吧。吃舒坦了,浑身是劲,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友好了。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您家有没有类似的“回血硬菜”?在评论区唠唠呗!如果觉得我的观点你也认同,记得收藏、点赞、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