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鱼头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又到了餐厅菜品上新的时候,你是不是又开始四处找灵感,套公式?一会儿要考虑应季食材,一会儿要结合流行口味,最后东拼西凑、一阵忙活,最后还是毫无头绪?
别急,不妨先来看看其他品牌是如何做的。
若你关注过费大厨和大碗先生的菜品上新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两个湘菜品牌走的同样是连锁直营的路线,却在菜品上新的策略上,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菜品“月更”,注重菜式丰富性
与当下很多餐饮门店菜单“季更”不同,大碗先生几乎保持月月上新菜的节奏。近三个月,门店菜单就上架了15款新产品,平均每月5款。如此上新速度,不少餐饮大佬看了都要直呼“佩服”。
在大碗先生9月上新五道菜品中,有芋头焖牛肉丝、老坛晒辣椒、四季豆炒油渣、砂锅家常猪脚、韭菜炒蚌壳肉;
而8月的“新动作”中,除了有部分新菜之外,还包含了对老菜的调整,如卜辣椒炒藕丝、热拌腐竹开胃热卤、千层糕和老菜回归的川椒鲈鱼,以及改良版的铁板基围虾(洋葱改为素蟹柳);
7月则上新了包括清炒高山包菜丝、攸县血鸭、当餐限量的手工肉丸锅,限时款的菜品云南甜笋炒牛肉,以及应季的果汁产品。
像这样的大型连锁品牌来说,要做到每月上新菜,难度可想而知。
首当其冲是菜式研发本身的压力。既要食材应季,又要搭配有新意,还得符合消费者口味喜好,看似一道简单的菜品背后,是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上的实力表现。
能够始终保持极高的上新频率,一是需要有清晰的流程与机制,才能有效缩短菜品从研发到落地的周期;二是需要完善且健全的内部管理,才能够让门店的厨师能够适应菜品烹饪、且保持口味稳定统一。
上新周期不定,聚焦食材优化
费大厨的菜品上新,似乎显得“佛系”很多。从其品牌公众号的宣传来看,今年自七月份以来的“上新”,数量并不算多,且基本围绕食材本身。
其新推出的“有机系列”,截止到目前为止共有“四弹”,包含蒸有机鸡蛋、有机素螃蟹、有机海带苗肉丸汤、有机胡萝卜炒菌菇。除有机胡萝卜炒菌菇为“新面孔”之外,其他三道则是对现有菜品的食材升级和优化。
而其他新菜也同样采取着类似的思路。现包鲜玉米蒸饺,强调的是“大厨现做”,新鲜看得见;橄榄油炒包菜和橄榄油炒花菜的“新”主要体现在用油上,使用的是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其中改良做法的花菜,是在菜品中额外加入了当季胡萝卜;而魔芋炒鸡杂的“新”,则是在经典菜品酸辣鸡杂中加入低热量、高膳食纤维的魔芋豆腐。
不难看出,费大厨菜品上新的路线更追求“稳”。
即通过对已有的成熟菜品进行升级,来提供新的就餐体验。例如选择品质更高的有机食材,或是替换热量更低的食材等做法,既提供了一定的新鲜感,又迎合了当下消费者对于健康饮食的消费需求。
两种不同的方向,如何选择?
实际上,大碗先生和费大厨的上新策略,给餐饮人们提供了两条创新路径。
一种是通过新的呈现方式、新的口味等,来给顾客提供足够的新鲜感和丰富的感官刺激。
如果你的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追求翻台率、消费节奏快,你的客群又主要是追求多样性和性价比的年轻消费者,大碗先生的这种路线显然更适合你。
一种是用食材升级策略,来加强顾客对你的认可度,强调的是品牌价值。
这种调整和变化虽然不易被消费者感知,但对于那些发展至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却是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步————优化食材的同时,就是对高品质食材供应链的完善。他人能在短时间内轻易模仿复制你的菜式,却很难拥有你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这才是你的核心优势。
适合你自己的路线,才是更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