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始末:从“爆红”到“被覆盖”
河南嵩山玉皇沟景区一块亿年河道原石,因天然形似蛇头被艺术家二次创作——绘制成逼真的黄金蟒头部。阳光下波光粼粼,彩绘巨石如巨蛇伏水,栩栩如生的细节令游客直呼“吓出冷汗”“秒变恐怖片现场”。短短数日,相关视频播放量超2000万次,争议两极:部分人赞为“神级创意”,亦有游客投诉“引发恐慌”。9月19日,景区以绿色材料覆盖蛇头,并表态将改绘其他样式。
争议焦点:创意权与游客体验的博弈
- 艺术价值受肯定:彩绘巧妙结合天然形态,技术精湛形成独特打卡点,部分游客认为“景区需包容创新,而非向少数投诉妥协”。
- 替代方案可调和:建议增设提示牌(如“前方蛇形彩绘,敏感者可绕行”)或优化观赏距离,避免“一刀切”覆盖。
- 恐惧心理难忽视:蛇类恐怖刻入人类基因,尤其儿童、老人及恐蛇者易受惊吓。家长称“孩子当场哭闹,不敢靠近水源”。
- 公共空间需包容:景区本质是休闲场所,不应以“艺术自由”牺牲大众舒适度,“惊吓非旅游刚需”。
景区决策背后:管理难题与舆论压力
面对投诉,景区迅速响应覆盖彩绘,折射其困境:
- 数据缺失仓促决策:未通过问卷或大数据评估“反感人群比例”,仅凭投诉量行动,被质疑“仓促服从小众意见”。
- 流量经济下的摇摆:蛇头成“网红”带来曝光度,但负面舆情恐损形象。景区陷入“创新吸睛”与“避责维稳”的拉扯。
- 自然保护理念争议:彩绘被批违背“无痕山林”原则,人为改造亿年原石引发生态伦理思考。
破局之道:寻找“有温度的创意”新范式
- 前置民意调研:设计争议性景观前,可发起线上投票或线下征询,尤其重视亲子游客反馈。
- 分层体验设计:如设置“观景缓冲带”与详细解说牌,科普彩绘灵感与地质历史,化“被动惊吓”为“主动探索”。
- 主题与心理适配:改绘时可选择地域文化符号(如龙纹、禅意山水),或加入趣味互动元素(如3D地绘需特定角度观赏),平衡创意与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