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厦门湖里区金绿广场的湛仙酒业营销总部里,武夷岩茶的醇厚香气与酱酒的粮香在空气中交织。会客区展示柜上的湛仙酒,瓶身映着灯光泛出温润光泽,一如其掌舵人赵宏给人的印象——兼具学者的沉静与实业家的锐利。这位说话语调平和却字字有分量的企业家,身后藏着福建酒业一段少有人走的破局之路:以化学专业为基、经济学思维为纲、科技为翼,让闽北深山里的酱香,既守住了老祖宗的匠心,又闯开了走向世界的新道。
根脉:
从酒坊蒸汽到学术殿堂的双向奔赴
1972年,赵宏出生在福建浦城一个酿酒世家,父亲赵景球是福建酒业绕不开的“传奇”——1985年赴茅台学艺,次年就酿出福建第一款酱香型白酒“福茅酒”,填补了福建酱香型白酒的空白,还独立承担了福建省酱香型白酒地方标准的制定。对童年的赵宏来说,酒坊里蒸腾的热气、父亲尝酒时凝神的表情、酒曲与高粱的独特气息,是比玩具更熟悉的存在。“父亲总说,酒是天地人共酿的活物,要敬畏,更要懂它。”这句话,成了他后来做酒的“初心密码”。
但赵宏没走“子承父业”的常规路。1989年,怀揣着“当大学老师”和“推动基础科学发展”的双重梦想,他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兼修了计算机专业。在华师大的四年,他是通宵教室“新三教室”的常客,为了备考翻过宿舍围墙,也在上海的开放氛围里接触到最前沿的文化与思想。“化学教会我严谨,计算机让我懂逻辑,这些后来都成了酿好酒的‘隐形工具’。”赵宏笑着说。
毕业后,他如愿成为福建建筑专科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当时中国市场经济正高速发展,我突然觉得,懂经济能给社会做更即时的贡献。”带着这份思考,赵宏跨考经济学硕士,之后又在福建省政府改革开放办公室(后因机构调整进入商务厅)工作八年,期间还拿下了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有人不解:放着稳定的公务员工作不做,为啥要一头扎回“老本行”酿酒?赵宏的答案很清醒:“酿酒是化学,管酒是经济,卖酒是文化,它们从来不是割裂的。传统匠人懂酒却不懂市场,商学院学生懂模式却不懂酒体,我想做那个‘连接两端’的人。”2008年,在房地产行业已做出成绩的他,顶着质疑创办了湛仙酒业,从此开启了“学者+企业家”的双重人生。
破局:
用经济学思维重构酿酒逻辑
刚接手湛仙酒业时,福建酒业正陷在“小散弱”的困境里——没有叫得响的高端品牌,大多靠低端贴牌走量,消费者提起酱酒,首先想到的还是贵州、四川。赵宏没急着扩产能、铺渠道,而是用他在经济学课堂上学的“供给侧改革”“蓝海战略”,给企业来了一场“刮骨疗毒”。
(一)供给侧改革:砍掉低端,死磕“值得爱的好酒”。2015年,当很多酒企还在靠低价抢市场时,赵宏突然宣布:砍掉低端产品,把所有资源集中在中高端酱酒赛道。这个决定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连老员工都劝他“稳妥点”。但赵宏很坚定:“不是消费者不爱福建酒,是福建没有让人值得爱的好酒。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聚焦、提品质’,我们要做的是‘酿消费者愿意为价值买单的酒’。”
他把化学实验室的严谨搬到了酿酒车间:高粱要检测淀粉含量、水分,差一点都不用;酿造用水来自闽江源头,定期送检矿物质成分;连窖泥里的微生物群落都建立了数据库,哪个阶段该调整温度、湿度,全靠数据说话,而不是“老经验”。“父亲那辈靠手感尝酒,我们这辈要靠数据‘尝’酒。”在他的推动下,湛仙酒的品质稳定性大幅提升,2012-2015年,53度湛仙窖酒连续四年拿下“湘鄂渝赣桂闽五省一市白酒评酒会金奖”,2015年还成了“福建省商务旅游婚庆推荐酒金奖产品”。
(二)蓝海战略:把酒“藏”进大海,造福建独有的优势。酱酒市场竞争激烈,怎么才能打出差异化?赵宏想起了福建的“海洋基因”。2010年,受海藏香槟的启发,他带着团队跑遍厦门周边海域,最后决定把白酒沉入海底陈酿。“这不是营销噱头,是基于环境经济学的创新。”赵宏拿出一组数据:海底恒温恒压、潮汐的不停晃动,能让酒体酯化反应提升23%,加快白酒的老熟,口感更柔润,品质大大提升。
2017年,“湛仙海藏酒”一经推出就成了爆款,不仅在福建本土打响名气,还成了“福建好礼·百佳旅游商品”,甚至吸引了东南亚客商的注意。“福建是海洋大省,我们要把‘海’的优势用足,让别人一提到‘海藏酒’,就想到福建,想到湛仙。”
(三)做标准:掌握行业话语权,让福建酱酒“有身份”。在经济学里,“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是不变的法则。赵宏深知这一点,他借助父亲制定福建酱香白酒地方标准的经验,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主导制定了福建省酱香型白酒团体标准。
“过去福建酒走不出去,关键是没有‘品质话语权’。消费者不知道福建酱酒好在哪,我们就用标准告诉他——从原粮到酿造,从陈储到勾调,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理化指标和风味图谱。”在他的推动下,湛仙窖酒成了福建酱酒的“标杆”,2022年还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了福建少数获此殊荣的白酒企业。
赋能:
给传统酿酒插上科技的翅膀
走进福建松溪县郑墩旺达工业园的湛仙酒业智能化车间,你会发现这里没有传统酒坊的“烟火气”,取而代之的是遍布窖池的物联网传感器、实时跳动数据的大数据平台。“这是传统工艺的‘数字化翻译’,不是丢了老手艺,是让老手艺更精准。”
最让他自豪的,是生物科技在酿酒中的应用。“我们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优势菌种,优化窖泥微生物群落,不仅让发酵效率提升20%,还把杂醇油和一些小分子物质大为下降,品质进一步提升,口感更受欢迎。”赵宏介绍,这一项目还得到省科技厅的立项支持,验收专家评价很高!截至2025年,湛仙酒业已拿下3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33件,外观设计专利1件,还有3项发明专利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成了行业里公认的“科技型酒企”。
有人问他:“酿酒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搞这么多科技,会不会丢了‘魂’?”赵宏的回答很实在:“科技不是要取代传统,是要让传统更‘能打’。父亲那辈靠经验酿出好酒,我们靠科技让好酒的品质更稳定、产量更可控,这才是对传统最好的传承。”
传情:
让酒里装着福建的文化与故事
在赵宏看来,好酒不仅要品质好,更要“有故事”。他给湛仙酒找的“故事主角”,是松溪的湛卢山——2600年前,铸剑大师欧冶子在那里铸就了“天下第一剑”湛卢剑;今天,湛仙酒在这片土地上酿造,剑的“匠心”与酒的“醇香”,成了福建文化的最佳注脚。
“我们卖的不是酒,是福建的文化。”赵宏经常亲自给经销商、消费者讲“剑与酒”的故事,讲酱酒的科学原理:“为什么酱酒越陈越香?因为它的酯化反应能持续多年;为什么浓香不宜久存?因为它的香味物质不稳定。消费者懂了这些,才会真正认同酒的价值,而不是只看价格。”
这种“知识营销”让湛仙酒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现在,湛仙酒不仅是福建商务接待、旅游伴手礼的“常客”,还出口到了东南亚、欧美市场,成了“海丝文化”的一张名片。“福建有侨乡资源、有海丝底蕴,我们要让湛仙酒成为‘海丝酒企’的代表,让世界通过这杯酒,读懂福建的匠心与文化。”
坚守:
教师与企业家的双向滋养
除了“董事长”,赵宏还有一个重要身份——厦门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每周,他都会抽出时间去给学生上课,讲经济学、管理学,也讲电子商务,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湛仙酒业厦门营销中心还是厦门理工学院的学生实践基地。
“管理学是实践学科,光讲理论太空洞。我把企业里的案例带到课堂,学生爱听,也能真正学到东西。”赵宏说,教学和做企业是“双向滋养”:从课堂上的理论中,他能找到解决企业问题的新思路;从企业的实践中,他又能给学生提供最鲜活的案例。2010年他在厦门大学开展企业管理的博士后研究,现在他还被福建师大、泉州师院聘为客座教授,成了学生眼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老师”。
他常对学生说:“做企业和做学问一样,都要‘务实’。传统产业不是没出路,是要找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点。福建酒业需要更多懂酿酒科学、懂市场经济的专业人才,你们都是未来的希望。”
展望:
福建酒业的“海洋思维”与未来
2024年,湛仙酒业的二期扩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投资1亿元,建设3万多平方米的智能化园区,里面不仅有酿造车间、科研中心,还有文化体验区、酒旅融合项目。“这不是简单扩大产能,是要建一个‘酒业生态体’,让更多人来了解福建酱酒,了解福建文化。”赵宏站在工地现场,眼里满是期待。
谈到福建酒业的未来,他提出了“海洋思维”:“不能只盯着福建的一亩三分地,要利用侨乡资源、对台区位优势,打造‘海丝酒业’品牌。比如和台湾的酒企合作,把福建的酱酒工艺和台湾的米酒文化结合;比如借助侨胞网络,把湛仙酒卖到更多国家和地区。”
现在的赵宏,依然保持着“学者+企业家”的节奏:白天在酒厂盯生产、跑市场,晚上回到书房写论文、备教案;书架上,经济学著作和酿酒工艺指南并排摆放,日程表上,企业会议和高校课程交替进行。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着说:“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累。我这辈子就想做好两件事:一是酿出让福建人骄傲的好酒,二是培养出能推动传统产业创新的人才。”
从南平酒坊的孩童,到经济学博士,再到福建酒业的“破局者”,赵宏用一壶酱香,不仅酿出了湛仙酒业的成长,更给中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福建样本”——传统不是包袱,是根基;创新不是颠覆,是赋能。未来,这位“博士酿酒师”还将带着他的“酱香梦想”继续前行,让闽北的酒香飘得更远,让福建的匠心被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