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土地,蕴藏亿万年地质演化的密码,全球85%的冰碛岩在此沉睡,风化出富锌含硒的沃土,为安化黑茶埋下“天生优良”的基因。
一株茶树,承载国家级良种的荣光,在资水云雾的滋养中舒展肥厚的叶片,积蓄着醇厚回甘的内质。
一片叶子,书写着安化黑茶的时光蜕变,唐代“渠江薄片”的千年茶香,循着历史的脉络缓缓飘向今日,安化黑茶正以独特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晕染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进安化茶园,脚下每一寸土地都藏着黑茶品质的秘密。“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种植理念,依托安化得天独厚的好山好水,孕育高品质茶叶。”安化县政协副主席肖伟群自豪地说。据统计,安化县现有生态茶园36.2万亩,覆盖18个乡镇,其中有机认证茶园达8.3万亩,拥有茶叶加工企业156家,含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2024年茶叶加工量达8.5万吨,综合产值达272亿元,直接带动5.2万户茶农家庭人均年增收1.3万元,成为县域经济与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
一垄茶绿:筑牢产业的生态底色
当安化冰碛岩地貌孕育的富硒沃土,为茶树注入天然品质基因,这片土地上的黑茶产业,正以数智革新延续这份生态馈赠。这份对品质的守护与升级,在关键工艺的变革中尤为显著,安化县政协副主席肖伟群介绍到:“过去茯砖茶‘发花’依赖自然条件,受天气影响大,合格率长期低于70%。现在通过智能烘房精准控制温湿度,不仅‘发花’效率提升60%,‘金花’的均匀度也得到保障,产品品质稳定性显著提高。”
为让这份茶香跨越千年、持续焕新,安化围绕数智化构建起全链条支撑体系,通过搭建整合5G、大数据技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覆盖种植、加工、流通全链条的数字网络,可实时采集各环节数据,为茶农提供精准培管建议、为企业优化生产计划提供助力;同时,70%以上的规模茶企已引入自动化设备,从茶叶杀青到压制成型实现机械化操作,进一步提升生产效能;此外,还建立茶叶“数字身份证”溯源体系及质量服务平台,用硬标准筑牢品质生命线。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让扎根生态沃土的传统黑茶产业,在数字时代焕发出强劲新动能。
一程茶旅:编织融合的美好图景
“春采茶、夏避暑、秋研学、冬康养”,如今的安化,早已不是单一的茶叶产地,沿着茶马古道遗址漫步,古老的青石板路仿佛还回荡着当年马帮的驼铃声;在黑茶小镇,《天下茶道》实景剧生动再现了安化黑茶沿万里茶道远销欧亚的辉煌历史;半山隐宿、伴江隐宿等茶主题民宿,让游客在茶香中入眠,在鸟鸣中醒来,沉浸式体验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优势,推动安化实现了从“卖茶叶”到“卖文化、卖体验”的跨越。
安化县政协副主席肖伟群表示:“我们打造的茶旅项目,核心是让游客深度参与黑茶文化体验,从采茶、制茶到品茶,全方位感受安化黑茶的魅力。”据统计,2024年安化接待游客超3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茶区变景区”的转型目标已初步达成,构建起‘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环。”
一盏茶韵:擦亮品牌的文化印记
“宁要安化一片茶,不要江南万户侯”,这句古语道尽了安化黑茶的珍贵。唐代时,“渠江薄片”被载入《茶经》,明清年间,它成为茶马古道上流通的“硬通货”,千年积淀不仅赋予黑茶深厚底蕴,还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绽放光彩,千两茶、茯砖,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让这份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文化的赋能与品质的坚守,也让安化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当地连续十六年稳居“中国茶业百强县”前十强,更获评“全国县域茶品牌文化引领县”。同时,其茶产品出口至俄罗斯、蒙古、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凭借醇厚的口感与稳定的品质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广泛喜爱,成为海外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的“中国味道”。
从一片茶叶到百亿产业,从千年茶史到未来可期,安化正以黑茶为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串联起生态、文化与经济。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茶香飘向远方,幸福浸润人心,安化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精彩。
来源:新湖南
上一篇:在云南,“万物皆可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