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被一杯豆浆、一碗苏式面的香气唤醒,在这样的仪式感里,苏州人开启了“元气满满”的一天。而这个夏天,弥漫在姑苏大地的不仅有苏式早点的美味,还有空气中氤氲的阵阵花香,它们共同引爆了古城打卡的流量密码。
“炒肉团子冰冰凉凉、鲜美多汁,荷花市集绝对‘出片’,烟火气的苏州,我超爱!”来自山东的24岁游客小杜刚刚回到家乡,便把苏州之行的攻略分享给了亲朋好友。
以“花”为媒,趁着“美丽新经济”蓬勃起势的契机,苏州姑苏区创新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场景,全域联动,诚邀游客解锁地道苏式生活,将千年古城的夏日浪漫升级为“花开四季”的文旅盛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晓青
早起营业“心里甜”
“早餐早餐,热乎的早餐!便宜新鲜种类全,包子馒头热乎乎,豆浆油条香喷喷!”清晨时光,姑苏区月泊湾·壹号菜市场门口的广播,滚动播放着“挑动味蕾”的宣传语。
菜市场里的老倪面馆从景区搬来后,老板倪永红的感觉是“更接地气了”。老店主营苏式汤面,总共20多个品种,素浇、面筋、雪菜肉丝等传统单浇面价格在八九元之间,猪肝、鳝糊、虾仁、肥肠等特色现炒浇头面的“粉丝”也不少。
37岁的倪永红和弟弟每天凌晨4点半到店里开始做准备工作,5点准时开门营业。“附近住的老年人比较多,我们开得早,顾客来得也早。”倪永红说,当季卖得最好的是“风扇凉面”,这也是苏州人夏日早餐的传统之一。自从去年月泊湾·壹号菜市场改造完成后,特地设置了给附近居民买菜歇脚、喝茶聊天的场所。
作为第一批入驻的商家,老倪面馆见证了菜场人气和古城生活气息的回归,生意日渐红火起来。“目前基本上每天能卖出200多碗面,和弟弟一起做,有些忙不过来,早起开店确实辛苦,不过生意红火,老顾客都挺满意,我们心里甜甜的!”倪永红坦言。
“苏式小笼、汤团、泡泡馄饨、荷叶包美人……老苏州的早餐食谱既讲究时令又充满江南特色,品种多到数不过来。”新苏州人冯林笑称,落户苏州十余年,北方汉子从此有了“苏州胃”。
“美丽经济”四季流转
带着露珠的荷花、新鲜翠绿的莲蓬,到苏州旅游,去荷花市集打卡拍照,无疑是今夏的顶流体验。社交媒体上话题热度不断攀升,人气很快朝着苏州白塔西路荷花市集聚拢。于是,东山的花农乔阿婆起得更早了,凌晨去太湖摘荷花,再挑着篮筐进城售卖。为给花农们提供便利,苏州专门开通了“定制公交”,坐上头班车的乔阿婆喜不自禁。
看到年轻的摊主会包装和搭配,55岁的乔阿婆跟他们学着做。“来这里买花、拍照,满足的是情绪价值。”一位顾客笑着说。这是乔阿婆第一次听说“情绪价值”这个词。“生意好了,大家收入都增加了。”乔阿婆被稳稳的幸福感包围着。
20岁的小刘是苏州本地人,正在读大二。7月下旬,她背着相机和平板电脑来到荷花市集,为打卡游客留下与荷花的浪漫合影,提供现场修图等“一站式服务”。“一天能接10来个单子。”小刘算了一下,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兼职总共赚了9000多元。
一年一度的荷花即将下市,萦绕在苏州街头的阵阵“芬芳”依旧迷人。转眼到了金秋时节,大街小巷丹桂飘香,桂花糕、桂花酒酿等传统时令美食陆续上市销售。9月中旬,“四季姑苏 桂香满城”主题活动启动,将首推桂花主题精酿啤酒,发布“食味金秋”桂花主题美食活动、桂花主题摄影展、“大馥大桂”生活节、金秋虎丘花市等系列活动。从夏荷到秋桂,苏州的“花卉经济”随着四季流转,绽放出多元色彩,成为苏州文旅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共享“苏式”新体验
秉持“早字为先、早见成效”的理念,姑苏区持续推动城市治理创新优化,让古城的“福气”日益深入人心,用“花开四季”的城市美景向全国游客发出真诚邀约:“体验‘苏式慢生活’,早点来!”
最近,保护区、姑苏区召开的“大扫除”“大走访”专项行动推进会明确,将围绕“精细、精致、精微、精雅”的目标,持续改善城市环境品质,全方位擦亮古城风貌。社工们不断入户走访,征集居民关于街巷治理的意见建议,系统梳理形成“问题清单”与“整治清单”。姑苏区还向全区199个重点路段(区域)的沿街商户发放《倡议书》,倡导商户积极参与“洁净家园日”行动,主动履行“门前三包”责任,扮靓古城家园。
新增多处消防栓、建成212个集中充电插口,实现智能烟感、一键呼等预警装置全覆盖……“环境更安全了,邻里更亲了,居民笑容更多了。”这是姑苏区双塔街道网师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陆金余带领团队交出的最美民生答卷。
“美丽经济”和文旅产业加速融合,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新消费时代扑面而来。从场景到生态,这场关于“美”的古城之旅正在重新定义文旅行业的价值创造方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