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喜欢在清晨或者夜晚喝一碗小米粥,暖胃还暖心,可是熬粥看似轻易,实际上有若干讲究,有些方法虽说省时间、出粥快,但从传统养 生层面来说,反倒或不太恰当。今天木子就来跟大家讲讲熬小米粥不宜放的三类东西,特别是头一个,有好多人都在用。
一、不建议放食用碱
有些人想要粥快点变黏稠,会加一点食用碱,餐馆也常用此方法让粥看着色泽亮且吃着口感滑,不过按传统饮食观念来说,其实并不建议这么做。
放碱主要是为了提升速度,碱可使小米里的纤维更快消解,粥便容易煮烂变稠,尤其对于饭店而言,如此既省时又省火,每锅粥还能保持同样美观,而在家熬粥,不只是为了快速,更是为了慢慢熬出那份自然的滋养。
食物贵在原味,小米性平偏凉、味甘,可缓缓入脾、胃、肾经,有健脾、养胃、补气之效。凭借的正是其本身性味平和、滋养中焦之特性,一旦加碱,此均衡易被打破,《随息居饮食谱》中提及“粥守本味,米油自生”,说的便是要保持食品原本味道。
碱能让粥变得更浓稠,不过或会破坏小米里的某些营养成分,而这些营养成分是小米滋养胃气、补充身体虚弱的关键部分。用碱煮出来的粥口感黏糊,可营养价值也没慢慢熬的粥高,有的时候会有涩味,把小米原本的清香给盖住了。
怎么判断外面的粥是否加了碱
加了碱的粥,其颜色是深黄的,甚至有些发暗,这与自家熬制的那种柔和金黄不同。
认真品味,可察觉到些许碱味或涩味,而米香味相对较为淡薄。
粥太过黏糊,小米都快难以看见,口感与层次皆不充足。
二、不要用凉水或生冷水煮粥
有些人图个方便,直接把冷水和米放一起就点火,虽说也能煮成粥,但要是想熬出米油和香味,这可不太是个好办法。依照传统养 生来说,寒性食材一般得和热性食材搭配着用,小米本身性质比较平和还带点微凉,要是忽然碰到冷水小米表层会立刻收缩,这样里头的营养反倒难完全释放出,所以一般建议用热水或者用温水淘洗小米,如此小米能里外均匀受热,使其性质更为平和,里头的营养成分也更易溶出。
熬粥如待人,宜缓不宜急,水烧开后再下入米,小米便能更好地舒展,淀粉慢慢释放出来,粥就会变得浓稠,米油也会增多,这般熬制出来的粥口感绵滑,米香浓郁,且更易于被身体吸收。
三、少用油腻或味重的配料
有的人觉着光喝小米粥没什么滋味,就爱往里头加些高汤、肉之类味道重的东西,觉得这样更有滋味还能补得更周全,想法是不错的,不过依照老一辈人的经验,这么吃或会叫肠胃不舒坦。
小米粥本身滋味清淡、属性平和,挺适宜脾胃不佳或刚病愈正在恢复的人,《本草纲目》里记载小米能“健脾和胃,除热宁神”,正是由于其属性温和,可缓缓滋养,若强行加入油腻或滋味浓重的食材,该粥的整体特质就会转变,消化也会更加艰难。
喝粥本来是想让身体得到舒缓,而不是让它更累。特别像晚上,或者人比较乏的时候,一碗干干净净的小米粥,反而比加了那么多料的咸粥或肉粥更落胃、更安心。
若想换个口味,可搭配些性味也温和的食物,诸如南瓜、山药、红枣还有少量枸杞、百合这些食物好消化,且能与小米相互配合,增强补益的功效。
煮出好喝的小米粥不难,选对米、用好水、掌握好火候就成,简易做法中有真实好滋味,牢记三个“不”:不放碱、不用凉水、不加重味调料,依这些原则来做,便能轻松煮出香浓黏稠又养胃的小米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