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子友(山东日照)
徒步雁门关一一亲历中华名关(3)
6月2日早,在应县木塔。由于已在外面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进去后又只能参观第一层。所以我是第一个进去,又第一个出来的。此时正是9点多钟,便直奔下一个目标——雁门关。
薛圐圙
其实,昨天下午从悬空寺到应县汽车站时,我就问过售票员到雁门关怎么坐车的事,她说了一个奇怪的地名,我连问两遍都没听懂。她笑着说,说了你也听不懂,明天走时再说吧。今天我来了售票员却换了人,接任者说到雁门关没有直达的车,要乘朔州方向的车到薛圐圙村转车,我出来看“客运时刻表”,才看到去朔州方向的下面一个站是“薛圐圙”,原来售票员说的就是这三个字。
去薛圐圙的车,只有11元钱,后面的两个字可能电脑上打不出来,只用了“口口”代替。经过这里的车都是过路车,下车时司机指着对面的岔路口说,去雁门关的车在那里等。我有些不放心,问那边的加油站工作人员,他们说去雁门关没有专门的车。再转到对面一交通岗亭,问一年轻的值班交警,他说从这里到雁门关很少有人去,并让我到岗亭里休息一下。闲谈中得知他姓闫,刚上岗不久;他也得知我的年龄和旅游的目的,深为感慨。过了一会,一辆旅游大巴由此经过,他招手让其停了下来,问明去向后,向司机介绍了我,司机师傅热情地让我上了车。
汉墓群
上车后,司机师傅非常客气,他说他的车去朔州,离雁门关拐角处只有2公里。我根据搭车里程付他10元钱,他更高兴了,自觉地为我做起了义务导游。车行约5公里处,路的右边出现了一片稀疏的树林,在一道铁栅栏里面有不少的土墩,他介绍说,这是新开发的一片汉墓群,共有300多座。看来已初步开发,里面依稀看到有修好的道路和凉亭。又行约5公里,有一处公路的岔路口,他又停车告诉我下车后左行,穿过前面的村庄便是雁门关。
广武段明长城
果不其然,我下车后穿村而过,左边是一干涸的河道,右侧便是不断上升的山坡,一条连绵不断的土筑长城呈现在眼前,每隔1一200米便有一个城墩,都较为完整,而中间的城墙则残破不全。这是长城脚下的一个古老的村庄,名张家庄,散落在长城内外,有的房屋就盖在城墙边上。看标志,这就属于广武段明长城。
或许是那位司机师傅误以为,我说的雁门关就指的这里,因为我在这里没有看到雁门关的迹象。刚好对面公路上来了一辆毛驴车,我大声问车上的师傅到雁门关有多远,毛驴车没有停下来,那位师傅伸出了两个手指。噢,二里路,好说,继续前行就是了。谁知走了够两公里了,仍然没见雁门关的迹象。再问边上的行人,回答起码还有7公里。啊,原来那位毛驴车师傅的两个手指,指的是20里!
雁门关外古村落
脚下的路好像是208国道,运煤的大车不时从身边驶过,卷起阵阵风尘。右边连绵不断的山上,不时还会看到残存的长城和烽火台。左边是一条干涸的河谷,但已被翻的地朝天,为的是利用原有的砂和石子。这样左顾右盼,前行约1小时,又发现河谷东边山脚下有一小村落,随沿小路下行前往一睹。
村口有几棵古老的柳树,一条狭窄的小路两旁,座落着破败不堪的低矮的石头房,有的家里圈着羊,有的堆着柴,沿街20余户人家,没有看到年轻人,只有一些灰头土脸的老者蹲在房前屋后,守望着这半农半牧式的塞上古村。
雁门关,从关外到关内
出村后重上公路,雁门关已在眼前。
放眼望去,右边山顶上站着身披铠甲手执长矛的杨六郎塑像,左边路旁立有毛泽东手体“雁门关”石碑,这就是雁门关北大门——后腰铺。
进大门后要买10元车票,乘景区交通车前行2公里,到达北城门“明月楼”。这也是古代御敌的第一道关口,三孔门洞,正中上方石匾额书“雁门寨”三字,明代风格,颇为壮观。
入关后,沿边关古道上行,左侧沿山坡一带是雁门寨,原有5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现只剩下6户20余口人,为全国现存不多的边关村落之一。他们的房子显然都经过翻新装修,门前挂着
“客栈”“农家乐”等各色招牌,只有上边两栋破败的无人居住的民居,还可使人领略到当年边关人家的沧桑。
由此前往街中心,前方有一石碑,后一古亭,中一古井,名为“豹突泉”。不过此豹突泉,非我的居住地济南之趵突泉。这前者虽没有后者那样“云蒸雾霭、波涛声震”,也因“平地突出,若猛兽然”而名。泉水“旱不干涸,涝而不溢”,成为关内重要水源。
再往前,过“边贸街”,进入瓮城门,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两边镶嵌砖镌对联:
三边冲要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
均为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所书。
再往上就是地利门,石座砖身,额匾书刻“地利”二字。城门上建有宁边楼,两侧安放着四门明代嘉靖年间的大将军炮。沿左侧城墙拾阶而上到达山顶,便见一塔一楼,分别为雁塔和敌楼。往下便是成行连片的碑林,都是当代书法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咏雁门关的诗篇。其他历代碑刻,则散落在关城各处,多达数十通,记载着雁门关的悠久历史。
最后,到达“天险门”,它也是城南侧第一道城门。石基砖卷,高达12.5米。门洞上方匾额书刻“天险”二字,再往上方城楼悬挂“中华第一关”横匾,为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所书。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朝所铺,深深的车辙清晰可见,向人们诉说着过去600年的多彩而辉煌的过往。
真正入关,已是下午3点多了。接受从应县至雁门关一路上的教训,我开始注意关内外出的车辆。当我在关里游览完后,发现关内居民姚师傅要开车外出,便及时搭上了他的车出关到达代县城。至此,从雁门关外入关时,我已步行了10多公里,在关内从明月楼到天险楼,起码又有3公里多。入关时又经过前腰铺驿站,从这里到后腰铺达20公里。关山重重,蜿蜒曲折,古称“关沟40里”。
借古诗两句,结束本次旅程。
我所思兮在雁门……
一一汉 张衡
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
一一南朝 庾信
2015.6.3 游 览
2025.9.8整理于泉城济南
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军转工,中铁十四局退休。
编辑:夏天
下一篇:畅游绿水青山 感受城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