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国游客站在上海外滩,拿着手机茫然四顾。他试图用导航找到回酒店的路,却发现自己熟悉的谷歌地图无法使用,而本地地图App只有中文界面。“中国真的很棒,但我们不是来‘闯关升级’的。”这句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的吐槽,道出了多少国际游客的心声。
2025年,中国入境游市场大幅回暖,上海1-5月接待外国游客262万人,单月5月更是超越2019年同期。全国范围内,“外国游客热”席卷各大城市10。
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依然存在:为什么很多外国人仍然不愿选择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那些已经来到中国的外国游客,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01 数字壁垒,国际游客的隐形高墙
踏上中国的土地,外国游客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 “数字围城”。他们发现自己熟悉的谷歌地图、YouTube等应用无法使用,而中国的数字生态系统自成一体。
高德、百度地图功能强大,但对不熟悉中文的外国人来说几乎无法使用。语言门槛加上功能缺失,让寻找附近饭店这样简单的需求都变成了解谜题10。
移动支付成为另一大障碍。虽然中国的“无现金社会”让外国游客大开眼界,但也让他们反复崩溃。街头扫码付款经常失败,只因小摊贩不支持国际信用卡10。
全程护照不离身是另一种体验挑战。买电话卡、购票、检票、进站、入住都要护照,而且大多不接受电子版或复印件。一旦忘带,寸步难行10。
02 语言障碍,沟通全靠比手画脚
英语友好程度不足是中国旅游的一大痛点。公交站、地铁站、医院、警局等关键场所,英文指引缺失或翻译错误的情况比比皆是10。
餐厅没有英文菜单,翻译软件无法准确识别菜名,导致点餐变成猜谜游戏。景区工作人员大多不会外语,遇到紧急情况无法有效对接10。
一位来自德国的游客Lucas在江苏旅游推广活动上表示,虽然遇到了语言障碍,但亲手体验漆扇工艺、中药香囊配制等活动让他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4。
语言障碍不仅影响旅游体验,还可能让外国游客产生不安全感。研究表明,与当地经营者沟通困难是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的主要担忧之一7。
03 文化差异,缺乏引导的震撼体验
从饮食到作息,从卫生习惯到公共秩序,外国游客初来中国很容易遭遇 “文化冲击” 10。
许多外国游客不知道中餐里没有标注过敏原的概念,大部分公共厕所不提供卫生纸,这些细节差异会让体验从“震撼”迅速变成“无助”10。
相比之下,日本在接待国际游客方面做得更为周到,会提供多语言服务和详细的文化指引,让游客能够更快适应环境。
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生活习惯上,还表现在价值观和社交方式上。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和解释,容易产生误解和负面体验。
04 信息碎片化,无所适从的旅行体验
“北京和上海看起来像未来城市,但你得靠‘问路+猜测+试错’才能真正看懂。”这是一位外国游客的真实感受10。
中国缺乏一站式英文信息平台,没有可信赖的官方指南,只有零散的博主攻略和自动翻译不准确的评论。结果是每个人都像在中国开盲盒,体验好坏全靠运气10。
即使是订票、预约这种本应因数字化而变得更方便的事情,对外国游客来说也异常困难。入境游客最想体验的高铁、热门景点、高评级酒店90%需要线上预定10。
除了携程国际版Trip.com外,其他平台对老外来说难以理解。实名注册难、各类App、小程序预约流程复杂、翻译混乱,让数字鸿沟成为最大的文化障碍10。
05 成本考量,性价比的理性评估
物价上涨也是外国游客考量的因素之一。一些知名景点的一瓶水需要十几块,门票也随之上涨,这与他们穷游的目的有所差异1。
虽然中国的生活成本仍相对较低,即便在物价相对高的上海,也能找到两三欧元一顿的餐食,现代化、高效的铁路交通价格也不贵2。
但考虑到前往中国的国际机票和整体旅行开支,许多预算有限的游客可能会选择东南亚国家作为替代目的地。
06 负面印象,环境与服务的刻板认知
部分外国游客对中国持有负面印象,认为景区环境卫生状况不佳,随处乱丢垃圾的现象比较普遍1。
还有一些外国游客觉得中国的景区商业化太严重,小贩推销手段过于积极。他们认为这些销售手段影响了旅游体验,导致去过一次就不会去第二次的情况1。
事实上,这种看法可能源于文化差异。我们国人外出游玩时,总喜欢到处购买物品或帮别人买东西赚点差价,让旅行经费不用太紧张。而外国人游玩时,就更喜欢看景点,很少会购买一大堆东西回国1。
07 破解之道,中国旅游的改进之路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正在积极改进。过境免签政策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更多外国人可在境内停留长达240小时,足以开展跨市深度游6。
景区、机场、酒店的多语种服务逐渐普及,消解语言障碍。支付、退税等服务配套也在持续完善6。2025年上半年,国内离境退税商店总数已超7200家,退税商品销售额及退税金额同比分别增长94.6%和93.2%6。
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了“你好!中国2025亚洲旅行商中国行”活动,让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十余国的超100位亚洲头部旅行商代表深度品味中国文旅多元魅力9。
这些旅行商在Instagram、Facebook等海外平台分享见闻:韩国代表晒出宏村晨雾,配文“每帧都是电影”;马来西亚代表笑谈“为一包香菇干学会了中文讲价”9。
08 小城崛起,深度体验的新趋势
2025年夏天,中国旅游市场悄然发生变化:外国游客的足迹正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向大同、义乌、恩施等三四线城市延伸6。
数据显示,暑期外国游客预订机票前往的中国城市达144个,同比去年增加16个。前往山西大同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9倍,前往浙江义乌的同比增长2.6倍6。
高铁成为外国游客连接不同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数据显示,暑期印尼游客高铁预订量增长2.5倍,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及英国的游客的高铁票预订量也同比翻番6。
这些小城之所以能进入国际视野,离不开文化IP的带动。比如,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热映带动山西古建旅游热潮,广元则借助“女儿节”和武则天历史文化吸引境外旅行团6。
随着政策红利、基建便利与文化魅力形成合力,中国正逐步破解入境旅游的难题6。2024年入境外国游客达2694万人次,同比激增96%3。
这些亲身体验者成为中国安全的“活广告”。2024年申请中国绿卡的人数暴涨400%,多数申请者来自欧美发达国家3。
当更多宝藏小城走进世界视野,当更多文化故事通过游客的镜头传播海外,中国与世界的连接将更加紧密6。真正的世界旅游强国,不仅让你“能来”,更让你“愿意再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