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跟老妈视频,她举着手机给我看刚炸好的锅包肉,金黄油亮的外皮裹着琥珀色的糖霜,镜头里还能听见“咔嚓”的脆响。挂了电话我攥着手机咽口水——这口从小吃到大的酥脆,哪是外卖能比的?索性翻出冰箱里的里脊肉,照着老妈的法子试了回,结果香得邻居来敲门:“你家做啥好吃的,我家孩子都馋哭了!”
其实锅包肉看着讲究,在家做根本没那么难,掌握两个“小玄机”,新手也能一次成功。先跟大家唠唠食材,不用搞多复杂:猪里脊肉1块(选那种红嫩没筋膜的,吃着不柴)、土豆淀粉(关键!比玉米淀粉更脆)、葱姜丝和胡萝卜丝(配色又解腻),调料就用生抽、香醋、白糖、盐,都是家里常用的,不用特意去超市囤货。第一步处理肉,这是嫩的关键。里脊肉切成3毫米厚的片,别太薄不然炸完会碎,也别太厚咬不动。切好后放清水里泡10分钟,把血水泡出来,这样肉不腥。泡好的肉挤干水分,加1勺料酒、半勺盐抓匀,再放1勺食用油拌匀——这步是老妈传的“锁水诀”,后续挂糊炸的时候肉汁不会跑,咬着满是肉香,不像外面有些锅包肉,吃着跟嚼纸板似的。接下来是挂糊,脆不脆全看这一步!取个大碗,放3勺土豆淀粉,加少量清水调成稠糊,稠到用筷子挑起来能成一条线不断。把腌好的肉放进去,保证每片肉都裹上厚糊,尤其是边缘,别漏出肉来。这里有个小技巧:最后再淋1勺油到糊里拌匀,炸的时候糊不会粘在一起,外皮更蓬松,凉了也不软塌。炸肉的时候要“两炸两捞”,这是酥脆的秘诀。锅里倒油,油温六成热(筷子放进去冒小泡),把肉片一片片放进锅里,别一下子全倒,不然会粘成坨。第一遍炸到肉片浮起来、外皮变浅黄,捞出来控油;等油温升到八成热(油面冒烟),把肉倒回去复炸,10秒左右,看到外皮变成金黄酥脆就赶紧捞,这时候的锅包肉咬着能听见“咔嚓”响,放凉了也脆。最后调汁和翻炒,酸甜度自己说了算。锅里留少许底油,放1勺白糖炒化,加2勺香醋(喜欢酸的可以多放)、1勺生抽提鲜,再加点清水搅匀,煮到汤汁微微冒泡,淋1勺水淀粉勾芡,等汁变稠了,把葱姜丝、胡萝卜丝扔进去翻炒两下,最后倒入炸好的锅包肉,关火快速翻拌,让每片肉都裹上酱汁就行。记住一定要关火拌,不然外皮会变软,就没那股脆劲了!端上桌的时候,热气裹着酸甜香直往鼻子里钻,外皮金黄得发亮,咬一口先是脆响,接着是酸甜的酱汁,再嚼就是嫩乎乎的肉,一点不柴。我每次做这个,我家娃都能多吃半碗饭,连平时不爱吃蔬菜的他,都会把葱姜丝和胡萝卜丝挑着吃完。其实这道锅包肉,藏着我小时候的回忆。以前只有过年,老妈才会做这道菜,我和弟弟总围着灶台转,等第一块刚出锅的锅包肉,烫得直哈气也舍不得吐。现在自己成家了,偶尔做一次,尝着熟悉的味道,就像老妈还在身边一样。
现在我把这个简单的做法分享给大家,不用怕失败,就算第一次酱汁调得有点咸,或者炸得有点久,味道也不会差。毕竟家常菜嘛,吃的就是那份烟火气,还有自己动手的快乐。快试试,说不定你家孩子也会跟我家娃一样,捧着碗喊“妈妈再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