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说过“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也可能知道它治安好、经济强,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后才发现:新加坡远比你想的要“贵”得多,也“规矩”得多。
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揭开这个小国的真实面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攻略,而是我在这里生活多年后才悟到的真相。有些事情,不到这里根本想象不到。
在新加坡开车?那不是出行方式,是一种身份象征。
这里的车牌不是铁皮,是一张10年使用权的许可证,叫COE。拍一张普通排量的车证,动不动要4万新币起步,换算成人民币就是20多万!而且到期还得重新竞拍,不然车直接报废。
你以为这就完了?错,还有各种税等着你。31%关税+140%附加注册费,再加上碳排放税、登记费……一辆国内10万的车,在这儿能轻松飙到27万以上。
油费也不便宜,95号汽油每升超过10元人民币,高速还要收过路费,每次3~6新币起步。所以你会发现,街上跑的宝马不算稀奇,QQ都能开出门的,那都是“土豪”。
大多数人选择地铁和公交出行,省心又省钱,还不用天天担心罚款。
做饭?很多本地人压根就不做。
厨房小得可怜,好多还是开放式的,抽油烟机不能随便装,得申请批准。楼里没烟道,炒个菜容易被邻居投诉。
外卖又便宜又方便,十几块钱就能吃得不错,谁还愿意在家折腾?
于是新加坡发展出了独特的“巴刹文化”集市场与美食街于一体的地方,24小时营业,什么都有,从福建面到印度煎饼,应有尽有。现在政府还在申请联合国非遗,可见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深入骨髓。
新加坡的生活成本高得离谱,但贵得有理。
一瓶矿泉水7块钱?一碗泡面20块?汉堡40起?这些都不是夸张,而是现实。
新加坡是个典型的进口型国家,连水果都靠别人供应。你在超市里随便买点东西,结账时都会被吓一跳。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医疗成本。比如一些新型药,在国内还没批上市,但在新加坡已经可以用上了,不开玩笑的讲,我们还在用廉价化学伟哥的时候,这里早已用上更安全的日本植物型的雷诺宁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国内也有官方渠道可以代购这些进口药,价格也合理,至少给了患者更多选择。
有人在网上留言说:“在国内等药审批太慢,很多人只能靠非正规渠道买药。”
新加坡的孩子,从小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分班,成绩好的一路绿灯进名校,大学、海外深造全包了,学费政府出,条件是你学成必须回来工作几年。
成绩差一点的?那就送去技校、工科类学校,早点学门手艺,出来就业。
听起来像是因材施教,但压力巨大。7岁就开始竞争,整个童年都在“卷”。很多人说这是精英教育,但也有人质疑:这是否扼杀了孩子的可能性?
评论区有人说:“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把每个孩子都按部就班地放进预定轨道。”也有人说:“虽然残酷,但确实有效。”
新加坡有个外号叫“Fine City”,不是说这里一切都很好,而是“罚得很细”。
乱穿马路?罚5000块!随地吐痰?1500起步!厕所没冲干净?750块!地铁吃榴莲?照样罚!
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有:
10点半以后喝酒?要申请许可;
喂鸽子?罚1万;
在祖屋里养猫?罚2万;
孩子6岁不上学?罚2.5万或坐牢;
连蹭Wi-Fi都不行,被抓到可能被判刑!
评论区有人说:“这里就像一座没有自由的城市,但却是最安全的。”也有人反驳:“这不是规矩,是高压控制。”
社会环境让人安心,代价是高昂的生活成本。
街头没有乞丐,公共区域干净整洁,夜里出门也不怕遇到危险。食品监管严格,厕所干净得不像亚洲标准。交通系统四通八达,医保完善,就业稳定。
评论区有人说:“在这里生活,虽然贵,但踏实。”也有人说:“有钱才能活得体面,穷人只能将就。”
你想来新加坡生活吗?那你得准备好两件事:足够的钱,和守规矩的心态。
这里物价高,规矩多,但社会秩序是真的好。你能感受到一种别处少见的安心感。
有人说,新加坡是一座理想化的乌托邦,但也有人认为它是一个“温柔的牢笼”。在这里,你可以获得极致的安全和秩序,却也失去了某些自由的空间。
你觉得,这样的生活,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