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西北,每个人回忆起童年的美食,地软包子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它曾是孩子们心中的至宝,在不愁吃喝的现在,地软包子又因其多样的烹饪方式而备受喜爱。说起地软包子,它喷香软乎的样子,昏黄的灯光下围着灶头转的妈妈,还有热气氤氲中,围桌而坐,又说又笑的场景总会不自觉得跳出脑海,让我们的回忆都带着香软的味道。
在大西北的广袤天地间,隐匿着一种神奇的野菜——地软,它仿佛是大自然悄无声息地洒下的馈赠,每逢雨后,便悄然出现在潮湿的草地、河滩上,带着一丝神秘,又充满生机。地软贴着地皮蔓延时,像给黄土坡铺了层暗紫色的绒毯,连石头缝里都能钻出几缕。它们不挑水土,旱季蜷成褐黑色的薄片,一场雨就舒展成半透明的菌叶,裹着草香与土腥气。这股子韧劲,倒和会宁人很像——山地种不出高产麦,就把梯田一路从山底修到山顶;河水不够浇菜,便在屋檐下接满水缸、院子里挖出水窖,日子再紧巴,总能从土里刨出些念想。
制作地软包子,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从和面开始,经过发面、调馅、蒸制等一系列工序,最终鲜香四溢的地软包子出锅。
包包子时,地软从不抢风头。和羊肉馅混在一起,能中和荤腥,只留鲜润;掺进素馅里,又能吸附豆腐的豆香、土豆的醇香,把各种滋味缠成一团。
将面粉与酵母混合,加入适量温水和成面团,待其发酵。葱切成细末,地软彻底清洗后用热水焯三十秒,土豆切丁备用。
在热锅中倒入胡麻油,待油温七成热时,加入葱姜,煸炒至香味释放,随后倒入土豆丁,加入适量食用盐、花椒粉、胡椒粉和酱油进行调味,翻炒均匀后倒入地软,最后淋上香油拌匀,制成包子馅料。
将发酵好的面团加入适量食用碱揉匀,再搓成长条状,切成均匀大小的剂子,擀成外薄里厚的包子皮,包入已经炒制好的地软土豆馅料,放入蒸笼中蒸熟即可。
蒸熟的地软包子,面皮捏着有弹性,掰开能看见拉丝的热气,馅料里的地软吸足了汤汁,咬下去先是面香漫开,接着是地软的柔滑裹着菜丁的脆,咽下去时,喉咙里还留着点回甘。这味道,和会宁的日子一个样——没有山珍海味的浓烈,却有细水长流的踏实。农忙时,田埂上的干粮就是它,就着山风啃得香;年节里,端上桌的待客饭也有它,配着腌蔬菜炒粉条吃得暖。
地软包子不仅仅是一种质朴的美味,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会宁,地软包子是餐桌上的常客,农忙时节劳作归来,围坐小院,搭配小菜,驱散疲惫;阖家团圆时,围坐包包子唠家常,成为亲情凝聚的纽带。而在城市中,食家巷门店常排长队,忙碌都市人在此品尝这质朴美味,寻得心灵慰藉。
地软因其紧贴地面生长,汲取了充足的自然精华,故而性质清润、平和,这份来自黄土的馈赠,被会宁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包进面皮,端上餐桌,成了待客的诚意,也是家常的慰藉。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不善言辞却心藏热肠,把日子里的风霜与甘甜都揉进岁月,包成一个个饱满的希望,在热气里,蒸腾出绵长而温热的生活滋味。
(会宁融媒记者 周婷婷张彩涛)
来源:会宁电视台
在大西北,每个人回忆起童年的美食,地软包子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