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高复购、高适配性,蛋挞始终稳居畅销榜单,但在“Z世代”消费者的挑剔味蕾下,这个经典品类正迎来一场创新革命。从咸甜碰撞的培根芝士蛋挞,到“酥皮+美拉德”双重诱惑的焦糖可颂蛋挞,现象级单品精准撬动了市场需求。深耕蛋挞赛道13年、年产10亿枚蛋挞的中焙食品,从产品研发、供应链优化、渠道布局等方面,解析从单品突围到品牌塑造的进阶之路。蛋挞品类的下一步增长密码是什么?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打造真正的品牌心智?让我们从小蛋挞,看向大市场。
杨小青,总经理,中焙食品
分享嘉宾
杨小青,总经理,中焙食品
内容来源:2025年5月9日,中焙食品总经理杨小青于FBIF2025零食与烘焙分论坛,进行了题为“从品类爆品到品牌突围,蛋挞还能怎么玩?”的演讲。
大家上午好!前面3个品牌,明治、卡乐比、阿华田都是百年品牌,我很羡慕百年品牌。中焙蛋挞品牌我们做了13年,但是我从事这个行业有30多年的时间,我希望中焙的品牌也能做到100年。蛋挞这个赛道可能有的人不太清楚,我们是对目前中国大陆市场做过调研,大陆市场蛋挞零售总量有400亿,零售端在2026年、2027年可能会到400亿的总体量。那在里面分多少?其实中焙现在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虽然高,我认为这个市场还会继续扩大。蛋挞的走势究竟是怎样,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中国有句俗语:“三年入行,十年成名”。那么,十年真的足以成为行业专家吗?看到在座的三个百年品牌,我对这个说法持保留态度。我个人认为,十年尚不足以称为专家。回顾中焙的发展历程,我们进入蛋挞行业已有十三年。然而,真正将蛋挞的销售推上一个又一个台阶的,是在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年,之前的十年,我们尚未能把蛋挞做到尽善尽美。更值得关注的是,即使走过了十三年,蛋挞新品仍在不断涌现,有些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未曾预料。每一款新品的推出,都显著地推动了整体销量的上扬。由此可见,蛋挞这一品类的创新空间仍然广阔,或许未来我们要用一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持续深耕、不断探索,它依旧有增长的潜力。
过去我常说:“从业超过十年,就是专家中的专家。”但今天看来,这话还言之过早。中焙自2011年正式涉足蛋挞市场,至今已有十三年时间。回望这些年的增长速度,连我自己都感到难以置信。尤其是从去年开始,蛋挞在整个中国零售市场的表现异常亮眼——不仅烘焙门店热销,甚至连便利店也纷纷上架蛋挞。我了解到,有的便利店单日蛋挞销量高达1500个。为什么蛋挞能在这个时间节点突然爆火?我想,作为长期坚守在这个赛道上的参与者,我和中焙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蛋挞并非新产品,它最早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是从广东开始的,澳门的安德鲁蛋挞、玛嘉烈蛋挞早期在南方地区受到追捧。随后,肯德基将蛋挞引入更广泛的区域销售,逐步打开了市场认知。2011年,我正式进入这一领域,开始深耕蛋挞赛道,也正是在那个时间节点,中焙与蛋挞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中焙食品Logo;图片来源:中焙食品
(一)从基础出发:解决塌陷问题,打开市场局面
1、进入蛋挞赛道的起点
我是在2011年正式进入蛋挞行业的。当时,我就职于一家在全国拥有超过400家门店的大型烘焙零售企业,也位列全国烘焙企业前列。最初进入这个品类,并不是出于“蛋挞创业”的宏大设想,而是基于一个非常具体的产品问题——蛋挞塌陷。彼时,大部分烘焙门店的蛋挞日销量普遍仅有二三十个,产品外观塌陷严重,呈现效果不佳,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我的合作伙伴坦率地问我:“你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有多年食品行业背景的人,当时我并未考虑创新或创业,只是聚焦于“把产品问题解决好”。我们分析发现,传统蛋挞液通常由淡奶油、牛奶、糖和鸡蛋人工配比,再经过加热冷却。但由于门店操作人员水平不一,最终出品往往不稳定,导致蛋挞中空塌陷,形似被勺子挖过的西瓜,严重影响颜值和销售。
2、整体产业链初具雏形
为解决这一痛点,我设计了一款“四合一”蛋挞液,将奶油、牛奶、糖和鸡蛋进行预混预配,大幅提升产品稳定性和出品一致性。问题解决后,一个意外的现象发生了:门店蛋挞日销量从二三十个提升到五六十个,销量直接翻番。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四合一蛋挞液最初是为解决这个问题专属定制,并未计划对外销售。但随着产品效果逐渐显现,全国其他知名连锁品牌陆续提出采购请求。面对来自非湖北区域的强烈需求,以及多位业内好友的建议,我们最终开放了少量合作,产品逐步进入其他连锁渠道。这些合作客户反馈极为积极,不少连锁单店蛋挞日销量突破100个,整体销售规模迅速放大。这时我意识到:“这个产品,是有得玩的。”于是,我开始系统钻研蛋挞赛道,建立专门的生产线,用于大规模生产蛋挞液。
凭借我此前在奶油品类的研发与加工经验,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就实现了蛋挞液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与此同时,蛋挞皮供应也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半成品皮料替代了手工制作,整体产业链初具雏形。蛋挞皮与蛋挞液的标准化结合,使这一传统西式甜品,首次在中国具备了走向全国、持续扩容的基础条件。
(二)市场增长的疲态与产品风味的再突破
在逐步重视蛋挞市场的过程中,我也更加贴近客户与终端需求。蛋挞销量的持续攀升在一段时间内令人欣喜,但随着产品的普及,消费者逐渐出现了“口感疲劳”——尤其是对于产品油腻感的反馈开始增多。事实上,从行业数据来看,过去多年蛋挞的销售保持着约20%的年复合增长率,但到了2017年,这一增速开始明显放缓。作为从一线市场中走出来的人,我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全国销售数据的“涨不动”。这促使我们开始深入思考:消费者对当前口味已经产生了疲劳,我们该如何应对?
为了解决风味的更新问题,我们决定从口感基础设施——蛋挞液本身入手进行创新。当时市面主流使用的是冷冻型“四合一”蛋挞液(即奶油、牛奶、糖和鸡蛋预混调和),这种蛋挞液的风味在制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损耗。于是我们尝试引入利乐的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跳过冷冻环节,直接制作常温蛋挞液。这款新产品在口感上表现更加突出,奶香更足、回味更浓,也避免了因冷冻对原材料风味的破坏。
新产品上市后,蛋挞的销量再次被推升,维持了原有的20%复合增长速度。然而,这种增长依然存在周期性——当这款产品推动市场稳定增长一段时间后,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增长的瓶颈。根据全国连锁烘焙门店的数据,新产品推出后,全国专业烘焙门店的蛋挞日均销量由原来的50~60个上升至100个左右。这说明消费者对新风味是有明显感知与认可的。但从数据反馈来看,部分市场在一段时间后增长趋缓。这也反映出蛋挞赛道还存在着尚未被满足的新需求与新机会。我们意识到,单靠单一产品的升级,已难以持续撬动更大的增量市场。于是,我们开始在局部市场展开更深入的用户沟通与一线互动,从中挖掘可能存在的“结构性新需求”,为下一轮增长寻找新的突破口。
(三)“冷吃也好吃”:64层蛋挞酥皮,重塑消费者体验
1、要做出“冷了也好吃”的蛋挞
在蛋挞消费场景中,肯德基的蛋挞是大众熟悉度最高的产品之一,其受众范围非常广泛。但值得注意的是,肯德基的蛋挞大多数以堂食为主,因此顾客能在最佳温度和口感下享用产品。而在专业烘焙门店中,堂食比例远低于连锁快餐店,很多顾客选择将蛋挞打包带走,在办公室、家中冷食的情况相当普遍。然而,蛋挞一旦冷却,其酥皮的脆度和馅心的风味都会下降,食用体验明显逊色。例如,肯德基的蛋挞若是外卖冷却后再食,口感便难以还原堂食的理想状态。相比之下,专业烘焙店蛋挞的销售就需要更长的货架期,同时也要考虑保温设备的限制——即便是较大的热酥柜,一般也只能容纳40~50枚蛋挞,库存和出品效率受限。
2、64层开酥造就蛋挞冷食新体验。
中焙64层葡式蛋挞皮;图片来源:中焙食品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消费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需求:能否做出“冷了也好吃”的蛋挞?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投入研发的课题。2019年,我们组织研发团队针对“冷食蛋挞”展开攻关,并最终研发出了一款全新蛋挞。当别人问这款蛋挞的卖点是什么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不知道卖点是什么,我只知道它冷了也好吃。”在进一步打磨产品语言的过程中,我们最终确定了它的一大特色——64层开酥。这一产品在烘焙结构上的创新,造就了它冷食状态下依然酥脆、饱满的口感体验。
3、冷食陈列创造新增长
这款蛋挞的研发也重新定义了烘焙店的日常运营流程。在传统模式下,门店师傅早上到店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烘烤蛋挞,然后将其放入热酥柜售卖。这些蛋挞在当天根据销售节奏进行补货,始终保持在温热状态中销售。而64层蛋挞的出现则打破了“必须热吃”的传统逻辑,它无需依赖热酥柜,即便在常温状态下摆放也能维持优良口感。于是,这款产品开始被摆放在与面包相同的中岛柜中进行销售,销售方式也从热柜转向了常温展示,极大地拓宽了蛋挞的消费场景与时间窗口。
该产品在开业首日,由于准备不足,仅准备了约2000枚蛋挞,结果几乎全部售罄。起初,店铺并未将蛋挞作为主打引流产品,而是安排牛角包放在最显眼的堆头柜,蛋挞则放在中岛柜。但开业首日的销量数据反馈非常明确——蛋挞的销量远超牛角包。当晚,团队迅速调整策略,将蛋挞移至前排堆头柜,并在第二天早晨5点加配一台烤炉用于烘烤。次日,蛋挞销量直接跃升至3500枚——销量不是因需求停止,而是产能达到上限。
这款冷吃蛋挞的出现,在行业内引发极大关注。许多同行慕名而来,实地观察产品陈列与消费者反应。蛋挞摆放在中岛柜、甚至堆头柜销售的场景成为行业新标杆,也开启了蛋挞“从热柜走向常温货架”的新模式。消费者复购率极高,口碑推动下,越来越多门店开始仿效这一模式,推动蛋挞品类进入新的增长周期。这一阶段的成功不仅源自产品本身的“冷吃好吃”,更在于它解决了货架期限制、操作效率与顾客体验三者之间的平衡难题,也为蛋挞的渠道与场景扩张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花式蛋挞开启蛋挞2.0时代
中焙食品-法式可颂挞;图片来源:FBIF
1、蛋挞销量倍增,产品创新新思考
随着蛋挞在各大门店的持续热销,许多烘焙店的单店销量也水涨船高,从早期的平均每日百余枚,增长至如今的300枚甚至更多。在不少连锁店中,原本每日售出100枚的标准,已经被远远超越,部分门店日销量可达两三百枚,形成了可观的倍数增长。与此同时,蛋挞也逐渐超越了门店堂食场景,成为办公室、家庭等多元场合中的送礼佳品。很多消费者会选择购买蛋挞送给同事、朋友,成为职场下午茶或居家分享的小确幸。这一波消费者的自发传播与复购,推动了蛋挞销售的爆发式增长,甚至连我自己都未曾预料到这款产品会走得这么远、卖得这么火。
面对持续上升的市场需求,我们不得不多次扩大产能。正当我们以为已站在蛋挞赛道的“风口”之时,一个全新的变化悄然兴起。我们的合作伙伴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一个新思路——蛋挞能不能做装饰?
2、花式创新带来销量飞跃增长
以往蛋挞由于温度限制,很难在上方加入奶油等装饰物。而冷吃蛋挞的形式则彻底打破了这一技术桎梏,使得在蛋挞表面进行造型与口味延展成为可能。于是,波波蛋挞、豆乳蛋挞、以及与奥利奥联名的巧克力口味蛋挞陆续推出,引发全国热议与模仿。这些“花式蛋挞”的出现,不仅极大丰富了产品形态,更精准击中消费者在口感层次与视觉吸引力上的双重期待。
(一)产品不断迭代,引发市场新一轮爆发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我们开始多次扩产,不断提升产能。但在原有蛋挞基础上做延展,比如添加水果口味、黄桃、草莓等新品,虽然当时我们以为已到达市场的一个峰值,但转折又发生了。
2024年,我们的研发团队再次出手,在“还能不能把蛋挞做得更好吃”的问题上与行业里的顶级烘焙师傅展开合作,进行新一轮产品创新。新产品一经推出就迅速被市场验证为“爆品中的爆品”。这款蛋挞在推出后迅速席卷全国,基本上每一个省会城市的头部烘焙品牌都开始采用这款新品。其中,有超过一半的门店日销量稳定在600-700枚,10%的门店更是突破了每日1000枚的销量。面对这一轮爆发,我们原本已经满负荷的产线刚好勉强跟得上,产销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我甚至一度以为终于可以稍微喘一口气,结果这款产品出来,非常热销,好多店都是卖一两千个,六七百个是打底的。上海有一家蛋挞做得特别好的品牌,这家蛋挞坚持它的品质和风味有快30年都没改变,但是现在我们也在帮助他们蛋挞进行升级,增加它的款式。这款产品出来以后,也非常热销。然而,随着新品热度攀升,新问题也接踵而至。有人开始提议:“这个蛋挞能不能再加点装饰,成本加个几毛钱,是不是就能多卖几块钱?”于是,在蛋挞上面加入奶盖、水果、碎坚果、焦糖酱等“增值元素”之后,又一次引发了消费热潮。
(二)区域突破:蛋挞在东北市场逆势走红
在蛋挞销售拓展过程中,我们最初也遇到许多质疑——尤其是针对东北市场。很多人断言:“东北人不吃蛋挞,口味重,最爱的是肉夹馍、驴肉火烧,蛋挞肯定卖不动。”但现实远比设想更加精彩。我们在东北市场深耕时,发现最好的门店销量远超预期。
1、从地方烘焙到现象级爆店
2023年10月,在大连下属的一个县城里,有一位1994年出生的年轻面包店老板。他经营着六家门店,并开始尝试引入我们的花式蛋挞。当他体验到产品本身的高复购力后,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能不能开一家专卖蛋挞的店?”我一开始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单品店存活率通常不高。但他坚持要尝试,并计划结合线下优质人流与线上抖音直播渠道,以提升引流与销售。我告诉他:“虽然我不能打包票,但你需要资源支持,我一定全力配合。”结果,这家店在大连开业后,日销量最少4000枚,高峰期可达5000-6000枚,远超我们的预期。
2、从东北走向全国
这位1994年出生的年轻老板在大连开设了他第一家专卖蛋挞的门店。彼时,不少人仍然坚持认为:“东北人不爱吃蛋挞”,“这个市场最多也就是10块钱4个的价格带”。但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把蛋挞卖成了东北最贵的一款产品。尽管价格高昂,但单店日销量稳定达到四五千枚,并快速扩张至哈尔滨、沈阳、天津等城市。而最近,他们甚至在长沙也开出了一家新店。
当这位年轻老板告诉我他们长沙门店能日销6000枚蛋挞时,我坦言:“这几乎不可能吧?”但他信心十足地表示,他们的实际销售数据确实达到了这一水平。这进一步印证了一个核心判断:真正打动人心的产品,永远能打破对地域、价格甚至消费习惯的刻板印象。
中焙蛋挞;图片来源:中焙食品
(一)“好吃”才是硬道理
这一切,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从中焙的视角看,过去五年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原料严重供不应求。哪怕是一条生产线,从建设到投产仅需一年多的时间,但如果五年前我们就已预见这款产品会迎来如此巨大的销量增长,我们当时完全可以直接扩建一倍、两倍的产能。事实上,这五年里我们不断扩产,但依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什么会这样?核心原因只有一个——产品好吃。
市场之所以扩大,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产品“好吃”。所谓“好吃”,不仅是风味层次、结构比例的平衡,更包含“高颜值”与“高复购”的情绪价值传递。产品足够好吃,就会自然引发消费需求的扩张,也才真正具备持续成长的动力。这就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硬道理。
(二)蛋挞从零食走向主食的可能性
1、蛋挞的主食赛道蓝海
很多人问我:“蛋挞是不是已经到顶了?”,我们团队对这个问题也做了深入研究,最后我给出的判断是——蛋挞在中国的市场还远没有真正开始。虽然现在蛋挞几乎随处可见,但从消费结构来看,中国人的主要饮食仍偏好咸味,当前市场上的蛋挞大多还是以零食形态存在。倘若蛋挞真正迈入主食赛道,市场潜力将被彻底释放。
设想一下:早上喝一杯咖啡,配一个咸口味的蛋挞;中午来一杯美式或生椰拿铁,搭配一个草莓或生椰蛋挞;这样一来,一餐就被“蛋挞+饮品”解决了。这样的场景一旦被大众接受,消费频次和单次消费额都会出现质的飞跃。杭州有一家合作伙伴,已经在试图推进这种组合。事实上,某知名烘焙品牌在今年推出的咸口味蛋挞就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但目前仍主要处于零食通路。我们预计,蛋挞真正进入主食消费渠道的时间节点或许将在2026年下半年,届时,“蛋挞+吐司”、“蛋挞+羊角”、“蛋挞+餐包”的主食组合,将成为新的消费常态。
2、“半包馅”更具优势
我们如何理解“蛋挞”?其实它就是一种未包裹的馅饼。如果披萨是“西式馅饼”,蛋挞就是“中式半包馅馅饼”。这样的产品形态带来了更强的视觉呈现和即时快感——消费者可以直接看到酥皮上搭配的火腿、芝士、培根等内容物,这种感官刺激极大地提升了冲动消费的可能性。为什么“半包馅”的形式比“全包馅”更具优势?因为它更直观,更能激发即时的情绪联想。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在保持美味的同时,适当降低油脂含量,让它真正契合主食属性——只要我们坚持创新,这条路终将走通。
3、未来的增长空间
我进入蛋挞行业已有14年时间,期间蛋挞业务保持着年均超过20%的持续增长。就目前的数据而言,我们的蛋挞产品在全国的日均消费量已达到4000万枚,也就是说,每天中国消费者大约要吃掉4000万枚蛋挞。
那么未来还有增长空间吗?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咸口味蛋挞的推出并逐步渗透主食场景,我们预计到2027年,中国市场每天蛋挞的消费量有望达到6000万枚。6000万听起来是个庞大的数字,但实际推算起来并不复杂:只要中国每位蛋挞目标消费人群平均每月食用两枚蛋挞,这个体量就可以实现。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超过14亿,这也为蛋挞品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与持续增长的空间。
杨小青,总经理,中焙食品
中国市场模仿者众多,但中焙始终坚持原创创新的道路。我们的研发投入始终保持在营业额的3%以上,这也确保了我们每一款新品都拥有清晰的原创基因。
(一)创新出发点:提升顾客的美誉度与复购率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我们并不依赖传统的问卷调查。每一次创新的出发点,都是围绕如何提升顾客的美誉度与复购率来进行的。如果仅靠问卷反馈,消费者可能会说希望产品“少一点甜”、“减少油脂”,但这些“理性建议”并不能决定真正的购买行为。我们更相信“顾客的腿”——看他们是否愿意为我们的蛋挞再次走进门店。我们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约有30%的顾客在第一次尝试我们的蛋挞时就会吃下两颗;在美国市场,尤其是棕色与黑色皮肤的消费者,更是以“起步两粒”成为常态。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只有一个:好吃。只有在美味中唤起多巴胺,才能驱动复购。关于减糖,也有许多客户向我们提出需求。我们的回应很直接:可以做减糖版,但消费者不会买单。因为减糖意味着牺牲美味,而我们做的是复购生意,不是心理安慰。高油高糖的烘焙产品本就不是用来讲健康的,它的价值是带来情绪愉悦。说到底,情绪好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克制,而是一口满足。
(二)产品力为先,铸就行业定价与复购优势
过去几年,我们的产品在2B端的销售价格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高出30%至50%,部分产品甚至超过竞争对手的1倍。即便如此,消费者依然愿意为中焙买单,核心原因就在于我们产品的高美誉度和强复购力。可以说,在中国,凡是蛋挞卖得特别好的烘焙店,其蛋挞几乎都来自中焙;如果没有使用中焙蛋挞,其销售成绩大概率不会太突出。产品做好了,才是行业真正的硬道理。
(三)专注成就品牌
我非常钦佩在我之前发言的三家公司,明治、卡乐比、阿华田,都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品牌。我也常常阅读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的书,不仅办公室放了一本,家里书房也放了一本,几乎每天都会翻一翻。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忍住诱惑”这四个字的重要性。很多人对我说:“杨总,你们的蛋挞卖得这么好,全国渠道也铺得这么广,客户资源这么丰富,为什么不干脆增加一些新品类?”但我的答案始终如一——不做,坚持只做蛋挞。也许我无法左右第三代人的选择,但我希望在我和下一代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可以用专注和长期主义把一件事做好,争取把中焙蛋挞做到100年。
最后,我最大的愿望是——让世界爱上中国蛋挞。谢谢大家!
本文为FBIF食品饮料创新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