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坚守是起点,半世沉浮见底色。时光淬炼的“老字号”是新津半城烟火半城诗的历史窖藏。这些跟随新津人半生的味觉记忆,深烙于我们的生活日常。
成都新津将循着老字号的印记,探秘技艺传承、聆听创业故事,推出《津有味·老字号》专栏。愿您在时光的滋味深处,更加读懂新津。
油
条
清晨的武阳中路,天刚蒙蒙亮,安静的街头,大多数店铺仍然紧闭着卷帘门,蓝蓝油条招牌那抹蓝色的灯光早已亮起,招呼着早起的人们,人头攒动间,油条的香味已飘香整条街道。
01
从信阳到新津
面食手艺成就油条绝味
1994年,河南信阳的王萍带着家乡的面食手艺来到新津,在街头支起小摊子炸油条。谁也没想到,这一炸,就炸成了新津人早餐桌上的“常驻嘉宾”。
走进店里,最先看见的就是墙上那句“好油好面好油条”。
老板说,这是她跟老熟客们的“约定”:油要选月花村农户的纯菜籽油,炸出来的油条带着清润的油香;面得挑山东、河南的精选面粉,生长周期长,揉出来的面团才有韧劲,炸后外脆里软。
就连豆浆,也得是东北大豆当天现榨,倒在碗里还冒着热气,抿一口是醇厚的豆甜,一点都不掺假。
02
油条蘸豆浆
新津清晨的仪式感
每天凌晨3点半,天还未亮,店里就开始忙活了。
揉面、醒面、切条、拉长、下锅,一套动作行云流水。面团在她手里像是有了灵魂,揪起一块揉成条,两手轻轻一拉,再迅速放进热油里,金黄的油条瞬间就鼓了起来,滋滋冒油的声音,满店飘香的油条香,勾的人直咽口水。
4点半,店铺一开门,早就等在门口的老熟客便涌了进来。刚炸好的油条拿在手里还烫手,咬一口“咔嚓”脆,里面的面芯却软乎乎的,嚼着全是面香。
图丨蓝蓝油条
老熟客都有自己的“仪式感”:把油条掰成小段,泡进热豆浆里,等个三五秒,等豆浆顺着油条的孔浸进去,外皮还带着点脆劲,油条内里吸满了豆浆的香甜,一口下去,暖乎乎的豆浆混着酥香的油条,从嘴巴一直暖到肚子里,这才是新津人早餐的烟火气。
03
初心+匠心
成就暖心+放心的非遗名小吃
如今的蓝蓝油条,早已不是当年的小摊子了。申请了专利、注册了自己的商标,还评上了新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买油条的人越来越多,可老板还是老样子——每天凌晨3点半准时到店,揉面炸油条,就算儿子儿媳已经学会了手艺,她也坚持要在店里守着。
“学好炸油条不难,难的是每天早起,是一年365天不偷懒、不糊弄。”她说,现在大家日子好了,吃的就是个放心,自己守着店,心里才踏实。
比油条更暖的,是这家店的心意。每年中高考,店门口总会挂起红横幅,早早备好热腾腾的油条和豆浆,免费送给赶考的学生:“这些娃娃从小在我这儿吃,现在要上“战场”了,要让他们吃口热乎的,助他们一臂之力!”
不仅仅是考生,每天清晨,还会给附近的环卫工人递上油条和豆浆,让忙碌的清晨多了份贴心。
店里每天从凌晨4点半卖到中午12点(外卖平台11点半停止接单),蓝蓝油条的油锅始终翻滚着。
来这儿的人,吃的不只是一根油条、一杯豆浆,更是多年的习惯,是藏在食物里的老新津味道。
要是你哪天早起,不妨来蓝蓝油条看看——买一根刚出锅的油条,喝一杯热乎的豆浆,尝下这家31年老店的踏实味道,说不定你也会爱上这口专属新津清晨的油条香。
老字号
你和蓝蓝油条有什么故事?
还有哪些老字号的光阴故事藏在你心里?
快来留言区,一起聊聊那些舌尖与时光的约定吧~
你的留言可能就是下一期“津有味·老字号”栏目的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