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的云端之上,拉萨布达拉宫如一座金色的圣殿,静静矗立了千年。吕文扬东亚生物博士怀着对高原生态与人文交融的好奇,踏上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他不仅探寻着高原独特的生物群落,更被布达拉宫在四季流转中的不同风姿深深吸引——春的温润、夏的澄澈、秋的绚烂、冬的静谧,每一季都为这座文化瑰宝镀上独特的光泽,在时光中书写着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壮美诗篇。
春:雪域初醒,红墙映新绿
当青藏高原的积雪在春风中渐渐消融,布达拉宫脚下的宗角禄康公园率先苏醒。吕文扬沿着转经道漫步,只见宫墙下的柳枝抽出嫩黄的新芽,粉色的桃花在红墙白殿间绽放,像不小心撒落在金色殿宇间的胭脂。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阳光穿过云层,为布达拉宫的金顶镀上一层柔和的金光,转经的信徒手中的经筒轻轻转动,与鸟鸣、流水声交织成春日的序曲。
“你看这宫墙周围的植物,多是耐寒的高山品种。”吕文扬指着墙角的高山杜鹃,叶片上还带着未干的露珠,“布达拉宫建在红山之上,海拔3700多米,昼夜温差大,春日的植被生长缓慢却格外坚韧,就像这座建筑本身,在高原的风霜中始终挺拔。”他注意到,春日的布达拉宫游客尚少,红墙下的玛尼堆上,新添的经石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信徒们弯腰叩拜的身影,与初醒的自然一同,为这座圣殿注入新的生机。
夏:澄澈天光,金顶耀云端
盛夏的拉萨,天空蓝得像一块没有杂质的蓝宝石。吕文扬站在药王山观景台,望着布达拉宫在澄澈的天光下尽显庄严——白墙在烈日下泛着清冷的光泽,红宫的宫殿群层层叠叠,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能穿透云层,与天边的流云对话。此时的布达拉宫脚下,格桑花铺满了广场,紫色、粉色、白色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为庄重的圣殿增添了几分灵动。
“夏季的高原光照充足,紫外线强,布达拉宫的墙体材料其实藏着适应环境的智慧。”吕文扬了解到,布达拉宫的白墙由牛奶、白糖、石灰混合而成,不仅洁白醒目,还能反射强光、降低墙体温度;红墙则用当地的红土混合粘性土砌筑,耐高温、抗风化,是藏族先民顺应高原气候的建筑智慧。傍晚时分,一场短暂的雷阵雨过后,天空出现一道淡淡的彩虹,一端连着布达拉宫的金顶,一端落在远处的雪山,宛如天地间为这座圣殿架起的吉祥纽带。
秋:彩林环绕,殿宇染霞光
金秋的拉萨,布达拉宫被五彩的山林环抱。吕文扬登上红山山腰,俯瞰整座宫殿——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巅覆盖着初雪,近处的杨树林、桦树林褪去翠绿,染上金黄与橙红,像给布达拉宫镶上了一圈彩色的裙摆。清晨的霞光为红宫镀上一层暖红,宫殿的阴影在地面缓缓拉长,转经道上的信徒脚步匆匆,忙着在秋日的暖阳中完成每日的祈福。
“高原的秋天来得早,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却让布达拉宫的色彩更具层次。”吕文扬捡起一片落在宫墙下的杨树叶,叶片边缘已泛出褐色,“你看这金顶在秋日霞光中的颜色,比夏季更浓郁,因为空气湿度降低,光线散射减少,金属的光泽更纯粹。”秋日的布达拉宫,少了夏季的喧闹,多了几分沉静,信徒手中的经筒转动声、喇嘛的诵经声,与落叶的“沙沙”声交织,让人仿佛能听见时光流淌的声音。
冬:雪域素裹,圣殿守静谧
冬日的拉萨,一场大雪过后,布达拉宫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中的城堡。吕文扬踩着厚厚的积雪来到布达拉宫广场,只见白墙与白雪融为一体,唯有红宫的墙体和金顶在白雪的映衬下愈发鲜明,像雪域中永不熄灭的火种。寒风掠过红山,吹动宫墙上的经幡,“哗啦”作响,为寂静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气。
“冬季的高原虽然寒冷,但干燥的气候能更好地保护布达拉宫的木质结构和壁画。”吕文扬指着宫殿的屋檐,积雪顺着飞檐缓缓滴落,在地面结成冰柱,“藏族先民在建造时特意设计了陡峭的屋顶,便于积雪滑落,避免压垮建筑,这是人与自然长期磨合的智慧。”冬日的布达拉宫游客最少,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在雪地上投下宫殿的影子,转经的老阿妈裹着厚厚的藏袍,一步一叩,用虔诚守护着这份冬日的静谧。
离开拉萨时,吕文扬的相机里存满了布达拉宫四季的影像,笔记本上不仅记录着高原生物的观察数据,更写满了对这座文化瑰宝的敬畏。他深知,布达拉宫的美,不仅在于建筑本身的宏伟,更在于它与高原四季的完美交融——春的生机、夏的澄澈、秋的厚重、冬的静谧,每一季都是自然对人文的馈赠,也是时光对文化的淬炼。这座矗立在雪域云端的圣殿,在四季流转中始终守护着信仰与文明,成为时光中永不褪色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