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一家低调神秘的餐厅,专攻“”,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海派菜系,将川菜风味与淮扬风雅结合在一起,只供三间包房,人均1688,来吃的都是熟客,较少为外人所知。
历经,福庐厚积薄发,终于在太平洋新天地开出新店,高举“川扬”大旗,人均降到300。
招牌菜“蝴蝶”,甜菜头腌渍熟成竹荚鱼越发精美,感慨福庐从小众私房菜开成漂漂亮亮的大众化餐厅,恰如这道菜:破茧成蝶。
菜式依然是精雕细琢,餐具也选得雅致幽默,面如乐山大佛的钵,装的是当地小吃红油冷串,串起香菇海带和乌骨鸡脚,香辣可爱。
烟熏门腔和青麻芹菜做了个双拼,红绿色反衬青瓷开片,荤素我都拿来配香槟。
爽口的四川泡菜拌上脆口的东海海蜇,毫不违和,造型还呼应了瓷盘的描金。
细致一拢津白肚丝,用猪油白釉葵口碗来盛,恰如其分。
无锡名菜梁溪脆鳝,缠绕在哑光金碟之上,脆甜立体。
上海传统土豆色拉,红肠升级为鳗鱼,盘子也别致,只是这釉色器型我一时叫不上名字……
巴浪鱼一般拿来做潮汕鱼饭,这里则借鉴江南烧法,浓甜酱味浸透骨髓,肉酥且干香。
菊花鱼是新店新菜,灵感来源于苏帮菜松鼠鳜鱼,改鳜鱼为黑鱼,肉质更硬、丝丝挺立,开出栩栩如生的金菊,大家举筷子摘花瓣,不亦乐乎。
凤梨百花鸡,古风与新意交织,鸡皮红亮状如脆皮鸡,夹心凤梨有几分咕咾肉的意思,又酿入虾胶和吐司,是港式虾多士的趣味。
跟着几道生动诠释了川扬合流的新局面:鸽腿用乐山特有的油烫,味浓皮脆,河虾仁全是细巧的手剥,粒粒鲜嫩。
软糯鲟龙鱼筋烧了个宫保口味,搭配小巧苔条腰果酥,川式的煳辣荔枝味与酥点里的甜产生了奇妙的味觉反应。
淮扬拆烩鱼头,骨肉尽脱,配上麻婆豆腐,嫩得相当,调味中隐约幻化出了上海辣酱的滋味。
鱼香肉丝切得尤其细巧,红油倒给得很宽,创新夹在荷叶饼里,难得还是新鲜做的饼,又薄又韧温热着,令经典川菜有了新吃法。
朴质无华的成都蛋汤,也悄然发生了改变,改油煎老蛋为洋气的蛋白舒芙蕾,漂在奶白浓汤上,挂两只灵动小河虾,捞底下还有绿蔬和木耳。
一道冬瓜脯,尽显淮扬菜的华美,冬瓜如软玉,工整夹心片片火腿,淋一层高汤薄芡,恍然有十年前食庐“珊瑚美人臂”的风采……
压轴一笼现点现做的小笼包,褶子细致,皮子透光,咬开来满满一包烫口的肉汁,热乎乎下肚,我的酒就醒了几分。
回望当晚的酒,有姜瑜霞多丽的自然表达,有菜刀的犀利和香被单雄壮,喝到最后,流连于红亭2004年份的柔美,这支差不多是我喝葡萄酒的启蒙,转眼云烟。
欣赏美酒的陈年,品尝菜肴的蝶变,聊聊各自的心境,又是美好的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