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这片经济总量遥不可及、人口超过1.28亿的热土,理论上应该是娱乐产业的理想乐园。然而,事实却与预期大相径庭。当各地娱乐圈百花齐放,港台、京沪、成渝、江浙、湘鄂等地娱乐圈蓬勃发展时,广东本土的娱乐产业却犹如一颗迷失的星星,闪烁不定,仿佛与这个繁华世界背道而驰——电视台的节目质量堪忧,明星阵容黯然失色,几乎被遗忘在喧嚣的角落里。
在抖音这个短视频平台上,广东的“顶流”账号几乎全是新闻类节目,像“广东台触电新闻”、“珠江新闻”、“羊城晚报”、“DV现场”等,拥有超千万粉丝,其中“今日关注”的粉丝数更是突破2200万。这些节目承载了几代广东人的集体回忆,连接着《630新闻》的时代气息与《羊城晚报》的印刷香气。而与娱乐圈相关的内容,似乎并未引起广东人的广泛关注。
尽管《今日关注》和《DV现场》堪称广东民生新闻的“中流砥柱”,即便它们的口碑已大不如前,但仍然在广东电视台的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着。这绝非偶然。当其他省份的电视台纷纷将综艺与热剧作为主打时,广东的电视台却始终依赖新闻节目为唯一支撑,其电视剧栏目的内容也一直停留在《外来媳妇本地郎》、《七十二家房客》等本土情景剧,或是专为老年群体制作的陈旧配音剧中。
那么,广东的娱乐圈到底在哪里?广东的明星又在哪里呢?答案或许并不在北上广的闪亮灯光下,而是隐藏在广东这片土地的日常生活里。如果《外剧》能称得上娱乐圈,如果《七十二家房客》是娱乐圈的代表,如果“苏妙婵”能被视为明星,如果“八姑”能被称作明星,那么广东便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娱乐星空,否则,便不值得一提。
在这个“娱乐圈沙漠”中生存,艺人要想走红实在困难重重。如果刘涛没有北上,或许她仍然只会停留在“三嫂幸子”的形象里;如果张颂文始终留在广东,或许他只能从“有德镇”跳转到“七十二家大院”。说到底,广东并非缺乏演艺人才,而是这片土地更擅长培养“街坊明星”,而非遥不可及的“顶流偶像”。
对广东人来说,无论是热闹的娱乐圈,还是各类娱乐节目,都难以真正带来“娱乐”。举个例子,许多广东网友表示:“我们不看春晚,因为从来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对于广东人而言,春晚的冗长仪式感近乎成了“折腾”,陌生的明星面孔和语言节目中的笑点隔阂,使得这场全国性的盛宴无法引起共鸣。这种疏离并非刻意排斥,而是文化基因的自然选择。
务实与低调,这两者就像岭南的土壤一样,深深扎根在广东人心中。对于他们来说,过多追逐虚幻明星的娱乐,几乎是一种奢侈的浪费。面对本土娱乐产业的“发展滞后”,很多广东人反倒认为这是一种清醒的幸运。
一方面,当今娱乐圈的生态与广东人崇尚实干、注重家庭的价值观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娱乐工业化的狂潮常常带来对本土文化与传统习俗的侵蚀。无论是象征祝福的“利是”红包,还是理性节制的彩礼观念,广东人始终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定守护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
当我们将视野放得更广,广东“娱乐圈”的真貌才逐渐清晰。在广东人心中,真正的娱乐从不局限于电视荧屏。祠堂里虔诚的拜神仪式与热闹的宗族聚餐是他们的盛会;新春花街的喧嚣与庙会的熙攘是他们的盛典;舞狮时震天的锣鼓声、舞龙翻腾的姿态,龙舟竞渡时江面飞溅的浪花——这些才是广东人心中最顶级的娱乐现场。每逢佳节,广东城乡便因这些活动而沸腾,参与感与沉浸感远超那些被动观看的电视节目。
当广东人将祠堂的香火、龙舟的鼓点、花市的喧嚣视作“娱乐圈”,这一切已然是一种文化宣言。在娱乐工业化的浪潮中,广东人默默守护着更加朴实、接地气的精神家园。他们将生活本身书写成最动人的娱乐篇章:庙会的热闹是他们的背景音乐,祠堂的欢声笑语是他们最爱的对白,龙舟竞渡的浪花则是他们追逐光辉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