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疫情
呈现上升趋势
引发关注
需要警惕的是:
疫情已出现外溢
澳门已报告接获2例基孔肯雅热病例
均有佛山旅居史
专家提醒:
基孔肯雅热疫情易造成跨省传播
疾控专家介绍,传染病防控的三个关键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在控制传染源方面,主要是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珠三角地区城市之间人口和货物往来流动性大,容易造成跨区域甚至跨省传播,专家建议应加强区域间的数据和信息共享以及跨区域预警机制。
27岁患者:多次因患者较多转院感染后关节疼痛、发烧出现大片皮疹↓
近日,记者联系到正在广东佛山某医院就诊的27岁患者潘先生。潘先生向记者讲述了其感染基孔肯雅热约四五天来的经历。
△潘先生记录皮疹情况
“我也不知道怎么中招的,被蚊子咬时完全没感觉。”潘先生表示,感染后他出现了关节疼痛、发烧及身体皮疹等症状。“发烧期间全身起了大片红色皮疹,非常痒。”他透露,自己已住院四五天,期间观察到医院一天至少新增几十位同类患者。
“我本来是在别的医院,然后床位满了只能转院,医院说如果这边住满了依旧要继续转”,潘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医院病床,可以看到是由纱窗将病床与外界隔离。
宁波疾控发布提醒
关于基孔肯雅热这些知识必须掌握↓↓↓
01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02
传播途径是什么?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给人类。即蚊子咬了正在生病的基孔肯雅热病人时病毒进入到蚊子体内,然后在蚊子体内大量繁殖,当蚊子叮咬健康人时即可将病毒传染给健康人。通常叮咬后3-7天发病。
资料图 来源:广东疾控
03
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发热:突然起病,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为该病最先出现的症状。
皮疹: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出现的部位多为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伴有痒感。
关节疼痛:累及的部位多为手指、手腕、脚踝和趾关节等小关节及膝盖和肩部等大关节,疼痛多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可能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
这些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的症状类似。
04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目前,尚无可用的基孔肯雅热疫苗,也无特效药物治疗。防蚊灭蚊是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根本措施!
户外
穿着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喷洒或涂抹蚊虫驱避剂。
居家
在居住区域内安装纱门纱窗等,睡觉使用蚊帐,房间内可使用蚊香、灭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进行驱蚊。
喷洒杀虫剂消灭成蚊。
常见的伊蚊孳生地包括水生植物的栽培容器、花盆底部的托盘以及屋顶、户外积水的容器。通过翻盆倒罐,清除积水,就能有效消除蚊子的孳生环境,从而减少蚊子的孳生。
旅行时
出发前,旅行者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哪些地区正在发生暴发疫情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部分旅行者(如孕妇)可依据此类信息判断是否应避免前往该地区。在暂无疫情但存在感染风险升高的地区,计划停留较长时间或前往正发生暴发疫情的地区的人,可前往旅行门诊或者医疗机构咨询医务人员。
出行时,宜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对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并按照说明使用。也可使用经0.5%氯菊酯处理的衣物和装备(如靴子、袜子、帐篷),使用蚊帐、穿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尽可能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
回程后,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旅行结束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确保旅行者不会因隐性感染,将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病原体带回,导致本地传播。
05
怀疑感染了基孔肯雅热怎么办?
如果出现发热、皮疹及关节剧痛等症状,特别是近期去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地,需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外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