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鲜明的"青绿"色调持续引领餐饮行业潮流——茶饮市场的抹茶新品稳居销量榜单前列,烘焙领域的抹茶糕点成为消费者打卡首选,专业门店依托"抹茶+"经营模式实现快速扩张。
这一现象已超越单纯食材流行的范畴,演变为餐饮从业者挖掘市场增量的关键突破口。
01■
抹茶爆火,茶饮、烘焙都在抢着“绿”!
抹茶是一种高端粉状绿茶,外观鲜绿明亮,颗粒细腻柔软,具有独特的海苔香气。
据考,抹茶起源于中国魏晋时期,古称“末茶”。至隋唐时期,人们将蒸青团茶饼碾碎成末,以热水冲泡后用茶筅或茶匙搅拌饮用。
此后,“末茶”工艺传入日本,经当地改良形成“抹茶”,并首创“覆盖培育法”,使茶叶色泽更翠绿、滋味更甘醇,进而发展出独特的抹茶文化。
20世纪初,我国从日本引入碾茶技术及抹茶文化,抹茶由此再度传入国内。经过数十年发展,国内抹茶产业在生产工艺方面日趋成熟稳定,已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领域;同时供应链体系逐步完善,形成规模化稳定生产线。
在此产业基础上,抹茶成为深受年轻消费群体青睐的风味选择,近年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据抖音巨量算法数据显示,2022年7月抹茶相关搜索指数仅为12,673,至2025年7月该指数飙升至335,270,实现超20倍的指数级增长。
伴随搜索需求的持续攀升,抹茶在社交平台的热度亦不断走高。抖音平台抹茶相关话题总曝光量达70亿次,其中#抹茶(25.9亿)、#抹茶控(39.9亿)、#抹茶蛋糕(3.4亿);小红书平台抹茶种草笔记数量突破百万篇。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众多茶饮品牌与烘焙门店纷纷采用“抹茶+”模式拓展产品线,挖掘市场增量空间。
1、茶饮品牌扎堆推出抹茶产品,欲借 “东风” 打造 “顶流饮品”
早在去年十月,喜茶以"千目抹茶"为核心原料,搭配甜香牛奶,推出三款不同形态组合的"三倍厚抹"系列饮品。
随后,喜茶将"千目抹茶"纳入《超级植物图鉴》并设立独立抹茶篇章,系统介绍抹茶饮品。
目前喜茶已构建完整的抹茶饮品体系,涵盖经典产品"芝芝抹茶"、复刻回归的"水牛乳双拼抹茶"、市场热销的"抹茶波波冰"等明星产品。
今年以来,多家茶饮品牌持续深化抹茶饮品布局。四月,古茗创新性地将抹茶与龙井茶结合,推出"云顶抹茶龙井";同期,茶百道通过抹茶与青团、柠檬及米乳的多元搭配,推出"浓抹米乳奶冻"、"抹茶米乳青团"、"抹茶竹香柠檬"等"径山抹茶系列"产品
2、不少烘焙店和甜品店,也纷纷上线了抹茶类甜品和糕点
在茶饮品牌积极布局抹茶产品的同时,烘焙店与甜品店亦纷纷推出抹茶类甜品及糕点,开启"抹茶+烘焙"产品模式。
部分烘焙品牌着力开发抹茶烘焙产品。墨莉点心局将抹茶融入中式糕点体系,推出抹茶龙井泡芙、浮云曲奇抹茶味等"春茶季"限定新品;读酥世家构建中式抹茶产品线;Ole超市通过抹茶与多种食材的创新搭配,推出抹茶黑金开心果卷、抹茶香柠芝士蛋糕等抹茶面包系列产品。
此外,众多甜品品牌将抹茶作为新品研发的核心原料。满记甜品通过抹茶与双皮奶、可颂等产品的多元组合,推出抹茶芒果糯米饭芭菲、可饮用抹茶芒果糯米饭、三重厚抹红豆芭菲、抹茶红豆双皮奶、抹茶红豆可颂挞等五款抹茶系列甜品,持续践行"中国甜品,甜出新意"的品牌定位策略。
3、抹茶专门店崛起,加速布局抢占市场份额
随着炸薯条、珍珠奶茶等细分品类专门店的兴起,抹茶专门店的市场出现频率显著提升,部分品牌开始加速门店扩张。
2023年创立的闲吉品牌以杭州径山抹茶为核心产品,开发了涵盖茶饮、水果茶等品类的50款抹茶系列产品,目前已在北京、西安、湖州、兰州等地开设14家门店。
深圳"小丛山"定位中式抹茶现磨专门店,除提供抹茶花椰菜冰淇淋、抹茶五号等多款抹茶冰淇淋外,还供应抹茶茉香轻乳、铜仁抹茶芭乐等特色饮品,目前已入驻东莞松山湖万象汇、深圳K11、深圳万象前海等商业项目。
广州六六・抹茶66’s Saldessert专注抹茶甜品领域,门店招牌产品为轻薄柔软、散发淡奶香的抹茶千层,同时提供抹茶拿铁等人气单品,2025年已进驻广州粤海天地、东方宝泰等核心商圈。
台湾品牌"御前上茶"近期进驻上海兴业太古汇,吸引众多抹茶爱好者到店体验。
国内抹茶专门店亦加速国内市场布局。京东旗下抹茶专门店"THE MATCHA TOKYO今抹京茶"以百分百有机抹茶为产品特色,从上海起步,逐步扩展至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目前已开设12家门店,其中上海地区设有6家分店。
02■
抹茶为何成餐饮“新宠”?
近年来,抹茶以“绿色风暴” 之势席卷餐饮圈:茶饮店的抹茶新品常居销量榜首,烘焙坊的抹茶糕点成打卡标配,甚至专门店靠 “抹茶 +” 模式快速拓店。这抹 “青绿” 能从众多食材中突围,背后是消费需求、产业基础与场景创新的多重共振。
1、健康人设圈粉,功能性延伸破圈
当代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对“健康”的追求已渗透至饮食全场景,而抹茶凭借天然健康属性成为优选。
作为绿茶经研磨制成的粉末,抹茶完整保留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相较于普通茶饮,其健康价值更易被直观感知。
抹茶独特的“海苔香+微苦回甘”风味,区别于传统甜味主导的食材:既能作为基底与牛奶、水果等搭配,构建丰富层次;又能凭借“轻涩”特质平衡甜品的甜腻感,精准契合年轻人对“低糖、有记忆点”口味的需求。
这种健康属性进一步延伸至其他功能性场景:抹茶面膜、抹茶代餐粉以绿色视觉强化“排毒”概念;健身博主推广“抹茶替代奶茶”,通过“月减180g糖分”的可视化健康方案,使抹茶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具象符号。
2、自带“滤镜”的绿色,承包餐饮视觉流量
在所有绿茶品类中,抹茶的色泽格外鲜绿明亮,呈现茶叶天然的“鲜货绿”,精准契合消费者对“原生态”食材的偏好,成为茶饮、甜品及门店场景中的“百搭视觉符号”。
茶饮中的分层抹茶可呈现渐变“青绿撞色”,自带社交传播属性;甜品表面的抹茶粉撒饰能勾勒精致图案,提升产品精致度;甜品店的抹茶奶油、慕斯以哑光绿与水果鲜红形成撞色,强烈的色彩对比直接刺激食欲。
这种“自带滤镜”的视觉优势,使抹茶产品无需刻意包装即可成为消费者镜头下的“打卡素材”,既为品牌节省传播成本,又快速引爆话题。
3、百搭体质+独特风味,撑起多元产品矩阵
抹茶的“百搭体质”在餐饮领域表现突出。
在茶饮赛道,可与椰子水、热牛奶混合,或以纯抹茶为基底,衍生出抹茶拿铁、抹茶气泡水、抹茶椰青水、抹茶奶盖茶等丰富品类;
在甜品领域,加入蛋糕糊、慕斯液、奶冻液中,可制成抹茶蛋糕、抹茶慕斯、抹茶奶冻等爆款;
在烘焙场景中,抹在面包表面可增加香气与口感,作为蛋糕夹层或表面装饰能平衡甜腻感,与果酱、奶油、巧克力酱等搭配亦无违和感。
支撑这一特性的,是抹茶极具辨识度的口感:优质抹茶入口先带一丝清苦(源于茶叶中茶多酚与咖啡因的天然特质),但苦感柔和,不尖锐,反而如“前调”般迅速过渡为回甘,层次分明。超细微粉末的制作工艺使其融入食材后质地细腻,无粗糙颗粒感。
这种集苦、甜、鲜、香于一体的风味,既能作为主角撑起一款产品的核心记忆点,又能作为配角为其他食材增色,使品牌可持续推新而不偏离消费者认知,轻松构建多元产品矩阵。
03■
茶饮、烘焙都在抢着“绿”!
这些品牌如何挖掘抹茶增量?
在这股热潮中,众多品牌各显神通,深挖抹茶市场潜力,探索出一系列挖掘抹茶增量的有效路径。
1、茶饮品牌,挖掘地方特色,颠覆原有应用,进行口味分层
抹茶作为茶饮品类,其起源可追溯至中国魏晋时期,并于隋唐时期达到鼎盛。然而,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推行"废团改散"政策,明令禁止团茶生产,推广散茶撮泡法。
这一变革导致抹茶制作工艺逐渐脱离民间日常生活,底层民众甚至出现"世不复知有末茶"的现象,抹茶饮用传统在国内日渐式微。
直至20世纪末,中国从日本引进碾茶生产技术,抹茶文化及其产品才重新回归国内市场。历经千年传承,抹茶已承载深厚的国潮文化内涵。
众多茶饮品牌敏锐把握抹茶的文化价值,从原料与概念双重维度进行创新。概念层面,普遍采用"中国抹茶"作为核心传播点。
例如,奈雪的茶强调径山作为"世界抹茶起源地"的历史地位;蜜雪冰城则提出"世界抹茶,源自中国"的品牌主张。原料应用方面,积极融入本土元素,探索多元搭配方式。
在原料组合创新上,茶饮品牌突破传统框架,赋予抹茶更丰富的口感层次。
Manner咖啡与肯悦咖啡研发抹茶拿铁系列;茉酸奶推出抹茶糍粑有机酸奶;益禾堂将抹茶融入果味轻乳茶;Manner更首创"青汤力"概念,将抹茶酱与气泡水、柠檬结合;奈雪的茶与Yee3联合开发抹茶奶盖椰子水组合。
呈现方式方面,茶饮品牌拓展了抹茶的应用形态。抹茶在饮品中既可作为基底,亦可转化为奶盖、冰沙等形式,还可制作为抹茶酱、抹茶粉等配料。
古茗"云顶抹茶龙井"采用抹茶奶盖搭配龙井茶与鲜奶;喜茶"三倍厚抹"通过"浓抹芝士"、液体抹茶牛乳及"手打浓抹糯糯"小料,实现抹茶多形态融合。
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抹茶浓度与口感的差异化需求,部分品牌实施口味分层策略。以Yee3为例,其生椰抹茶产品提供一倍清抹、二倍浓抹、三倍苦抹三级浓度选择。通过上述创新实践,茶饮品牌成功激活这一传统茶饮品类,持续吸引消费者体验。
2、抹茶专门店:垂直细分、文化叙事,抹茶矩阵
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差异化优势,国内创业者通过垂直领域深度聚焦策略,开拓餐饮行业细分赛道。
典型案例如闲吉以"径山抹茶"为核心开发50款SKU产品矩阵,覆盖茶饮、冰淇淋及甜品等品类,采用区域化市场定位规避与行业巨头的直接竞争;六六抹茶则专注"抹茶千层+拿铁"产品组合,成为广州甜品市场的细分领域头部品牌。
为实现抹茶与品牌的深度绑定,这些专业门店构建了以抹茶为核心的品类体系,并着力打造特色门店文化。
闲吉品牌以杭州径山抹茶为产品基底,精选1200目春茶嫩芽经慢研细磨工艺制成的"茶道级"径山抹茶作为核心原料,研发焙茶、可可类特色产品及水果茶、鲜奶茶等品类,形成包含50款SKU的抹茶产品矩阵。
为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闲吉建立口味分级体系:抹茶浓度设置"1倍""2倍""3倍"三级选择,糖度提供"正常甜"至"不额外加甜"共五种调节选项,实现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定制。
在品牌文化建设方面,闲吉着力凸显中国本土抹茶文化特色,门店采用宋代美学设计风格:通过木质结构、砖瓦元素与绿植的有机搭配,营造具有宋代美学意蕴的空间氛围,在传递中国抹茶文化内涵的同时,构建独特的品牌识别体系。
同类型品牌"小丛山"则聚焦抹茶冰淇淋与饮品开发,主打产品包括抹茶花椰菜冰淇淋、抹茶五号等特色冰淇淋,以及抹茶茉香轻乳、铜仁抹茶芭乐等创新饮品。
其门店空间设计延续中式美学理念,运用木质屏风与抹茶绿软装组合,采用原木绿植风格进行整体规划,打造自然简约的消费场景。
结语:
“绿”只是表象,本质是行业对健康化、个性化、社交化的集体回应。但需警惕“颜色内卷”——比起视觉讨好,回归食材本味与技术创新才是长久之道。下一个行业热点可能是“五彩斑斓的白”。
-END-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