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丝滑的港式奶茶邂逅醇厚的青岛啤酒,当香酥的澳门葡挞遇上独特的崂山大馒头,一场跨越山海的美食文化对话在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崂山分会场拉开帷幕。
55个展位、200余种特色产品构筑起一条生动的“舌尖青港澳走廊”,这场由青岛市港澳办等机构联合港澳商协会共同打造的文化美食盛宴,书写着青港澳三地“以食为媒、以文会友”的城际友好交流新篇章。
从饱眼福到饱口福
从“真地道”到“真体验”
不需要港澳通行证,也能尝到正宗的港澳味道。本次嘉年华的产品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港澳参展商带来的地道美食和文创产品;二是在内地生产、销售的港澳美食及文创产品;三是青岛本地特色美食。说到正宗,这场嘉年华的“地道性”基因从参展商名录便可见一斑——39家参展企业中多数为港澳本土企业,包括香港老字号“美心月饼”、澳门手信代表“十月初五”等这些公众认可度比较高的品牌。
愈是细节,愈显独特。港式茶点的精致、港式腊味的熏香、珍珠奶茶的丝滑、葡式蛋挞的香甜,每一次吆喝叫卖和现场制作都是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
同时,展品遴选采用“三重认证”机制——必须符合港澳行业协会认证、内地市场监管认证及消费者口碑认证,真正确保每块港式腊味、每盒澳门曲奇都带着原汁原味的“港澳DNA”。它们不仅是商品,更是浓缩的港澳市井文化。
这些美食错落有致的布局在活动现场的“港澳美食文化长廊”,引领游客完成从味觉到记忆的“双重地道”体验。
从啤酒节到嘉年华
从“路不远”到“心相近”
“喝完啤酒品奶茶,看完演出逛市集”的“一站式体验”,让本次美食文创嘉年华成为啤酒节游客们的“意外之喜”。嘉年华选址的便捷性,体现了本次活动“节庆共生”的巧思——展区与啤酒节主舞台的距离仅百米,同时也与啤酒花园形成“美食+美酒”的消费闭环。
这种设计不仅为啤酒节崂山会场注入了充满港澳风情的文化美食活力,也为嘉年华拓展了更广泛的受众与品牌影响力,让游客与食客们获得更丰富节庆体验的同时,也让青岛这座“中国啤酒之都”的形象更加可亲可爱。
物理空间设计上的便捷,也带来了服务维度的拓展:所有展位统一接入移动支付系统,港澳商家特别开通微信香港钱包支付;现场设置的“冷链物流服务站”,为需要保鲜的烧腊、海鲜等提供即时冷链打包服务;每隔几个摊位就会配备一个冰柜,在炎热的暑期更保障了一份美食的清凉。这种拓展让整个嘉年华的设计更人性化,原汁原味还原地道的同时,更多了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从单向度到双奔赴
从“国际范”到“新风情”
港澳清凉铺,手打柠檬茶;风味香烧腊,人参啤酒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港澳美食与青岛本地美食交相辉映,处处有精彩,处处有鲜香。品鉴美食,欣赏文创,这种整条街道都是美食与文创的沉浸式体验正是嘉年华“互动性”设计的缩影。
这里不仅有琳琅满目的商品,还可以听到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这份故事与记忆所传递的温度,也将单向展示转化为了双向对话。
而一些更具深度的互动,也在文化层面悄然发生着。不论是濠江蜜饯还是港味肉干,它们都不仅带来了一种味道,更带来了厚重历史与文化沉淀;不论是编织草帽还是港风首饰,它们都不仅成就了一种艺术,更成就了审美传统与技艺传承。让啤酒节的国际范与独特的港澳风情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仅仅进行活动之间的单调叠加,才是本次青港澳美食文创嘉年华真正的意义所在。
夜幕降临,啤酒节崂山会场灯光渐次亮起,港澳展区的彩色灯带与青岛啤酒的灯光幕墙交相辉映。这场持续至7月27日的青港澳美食文创嘉年华,既是经贸合作的“轻骑兵”,也是文化交融的“彩虹桥”。
当主舞台上的歌声婉转悠扬声声入耳,当手信与文创被游客互相传阅装进提包……最好的文化交流,就是这些最接地气的片段与最平凡的人间烟火。我们看见,青港澳三地正用美食与文创的温度,丈量着文化的脚步,成就着交流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