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
-酸梅汤里的灵魂滋味-
“炎伏更无虞暑热,夜敲铜盏卖梅汤。”一到伏天,酸梅汤便成了最受欢迎的“中式饮料”。将乌梅、山楂、陈皮与甘草同煮,待汤色渐深,放入冰糖,最后撒一把桂花,满屋便飘起带着药香的酸甜。比起透心凉的雪糕冷饮,酸梅汤解暑、止渴又开胃,最是夏天好滋味。
很多朋友对酸梅汤中的“主角”——乌梅充满好奇,乌梅是什么?乌黑的梅子?还是蜜饯中的乌梅干?今天,为您揭开中药乌梅的“真面目”,聊聊中医如何把日常食材变成守护健康的“生活良方”!
源起梅实:熏焙成良药
乌梅,在古代被称为“梅实”,它并不是天生黑色,而是由蔷薇科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青梅)经熏焙加工而成的。
《本草纲目》记载:“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每年5、6月份,当梅子的果实呈现黄白或青黄色、尚未完全成熟时,人们把它采摘下来,低温烘干后闷至颜色变黑,便得到了中药乌梅。
所以,酸梅汤中的乌梅可不是超市里的零食蜜饯,而是药铺里的中药乌梅。乌梅表面呈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果核坚硬,棕黄色,表面有凹点;尝一尝味道极酸。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别买错了!
Tips:零食乌梅干可能是由李子、西梅等加工制成,且添加剂较多,没有药用价值。
乌梅之效:酸敛四功全
有个典故叫“望梅止渴”,一想到梅子就满口生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梅子的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生津止渴,乌梅还能止咳、止泻,正是这份“酸”成就了它的药用价值。
1、敛肺止咳
敛肺气,止咳嗽,能治疗肺虚久咳、干咳。
2、涩肠止泻
固涩肠道,对慢性肠炎、长期腹泻有帮助。
3、生津止渴
刺激唾液分泌,缓解虚热消渴。
4、安蛔止痛
更特别的是,乌梅有兴奋和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是治疗蛔厥证(腹痛、呕吐、四肢厥冷)的要药。东汉名医张仲景有个方子“乌梅丸”,就是治疗蛔厥证的名方。
梅汤奥秘:酸甘化阴液
大家都知道夏天喝酸梅汤能解暑生津,有时候喝了很多水还是不解渴,喝上一碗酸梅汤,很快就能缓解嗓子干渴。这是因为酸梅汤的“黄金配比”中蕴含着中医“酸甘化阴”的经典理论。
酸梅汤中的乌梅、山楂是酸味的,甘草、冰糖是甘味的,当酸味与甘味“碰撞”,便“1+1>2”,产生协同作用,更有助于化生人体的阴液,快速补充夏天因出汗多而流失的津液。
食用禁忌:适量方为妙
作为药食同源的典范,纵使乌梅百般好,仍需谨记“过犹不及”。唐·孟诜《食疗本草》中早有警示,乌梅“多食损齿”,所以不宜多食久食。以下人群更需注意:
1、胃酸过多、胃溃疡患者
乌梅会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引起反酸、胃痛。
2、外感咳嗽、感冒初期
乌梅收敛,可能会“闭门留寇”,“困住”外邪,加重外感症状。
所以,大家在选择时不要盲目跟风,适合自己的才是有效的。
一碗酸梅汤,是夏日的清凉慰藉,更是“中医生活化”的生动写照。酸梅汤将“酸甘化阴”的古老智慧融入日常,告诉我们原来中医并不遥远,它就藏在每一口顺应时节的饮食滋味里。
这个夏天,不妨以乌梅为引,亲手熬一壶酸梅汤,用简单的食材、朴素的方式,过顺应节令的生活,便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