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藏学、国学与语文学论集(二)》系作者继《寻找香格里拉》《他乡甘露》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随笔文集,专门讨论与藏学、国学和语文学等学科相关的一些学术问题。本书继续解构西方的西藏想象,指出今天我们应该冲破西方的学术话语霸权,建立我们自己的关于西藏、藏学,以及国学和语文学研究的方法和话语体系,进而提出更切合中国历史和现实之实际的新的学术思路和叙事方式。
作者沈卫荣是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学博士。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我们还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藏学、国学与语文学论集(二)》,沈卫荣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5年出版
>>内文选读:
想象西藏:揭露与批判
“想象西藏”是一个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持续了很多世纪、且遍及全球的有趣现象,即使在今日这个解构、袪魅的时代,它依然经久不衰,愈演愈烈。由于西藏在地理和文化上举世无双的独特性,它给西藏以外的世界提供了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想象和设计空间。长期以来,东、西方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内,凭借其各自天才的想象力,设计和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五花八门、匪夷所思的西藏形象。其中既有香格里拉式的迷人的神话世界形象,也有混沌未开、暗无天日的洪荒世界形象,有时它被当作“约翰长老的王国”(The Kingdom of Prester John)而受人期待,有时它又被视为神权专制的“喇嘛王国”(Lamaist State)而遭人鄙视。然而,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今天的西藏则已普遍成为一个人们热切向往的地方,它是一个净治众生心灵之烦恼、疗养有情精神之创伤的圣地。在这人间最后一块净土,人们可以寄托自己越来越脆弱的心灵和所有的愿望。藏传佛教之上师,不管是活佛,还是喇嘛,在“精神的物质主义者”(Spiritual Materialists)眼里都变成了成就非凡的心灵科学家,是他们争相皈依的精神导师。
按理说,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和数据化时代的到来,今天的西藏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物质距离早已经不再和以前一样遥远和不可及了,出入西藏即使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也已不再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使命了,而且,西藏发生的一切每天都在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传遍全世界。可是,人们依然没有停止对西藏的想象,相反,这种想象变得越来越善巧,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离谱。近些年来,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歌流行全中国,业已成为大量知识人和小资阶层最喜爱的心灵鸡汤和包治情感百病的灵丹妙药;时常看到网络上有人总结中国当今养成“新土豪”的种种特点,其中居然有“从汉人变成藏人”和“从狐朋狗友变为活佛同门师兄妹”等等。可见“想象西藏”于当今的中国是一件非常流行和非常时尚的事情,国人对西藏和藏传佛教的想象和膜拜甚至已经超越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美的“新时代人”了。从当今潮人们创造和设计的“西藏形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今这个时代之社会和文化的一些热切的诉求和典型特征。总而言之,西藏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疑还将继续是人们最愿意倾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的“异域”,“想象西藏”还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精神建设工程。不管是被神话化的、还是被妖魔化的“西藏形象”,它们都不过是人类于不同时期“想象西藏”的阶段性作品,它们与西藏的历史和现实常常缺乏必要的联系,反映的只是想象者们自身所处的社会和文化面貌以及他们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