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旅游热浪涌动 返乡创业潮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群山环抱的西南某省,层层叠叠的梯田如大地的指纹,曾因青壮年外流而逐渐褪色。如今,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这些沉寂的梯田正焕发新生——不仅成为游客追逐的"网红打卡地",更催生出一股返乡创业热潮,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梯田变"聚宝盆":旅游经济激活传统农耕区
"以前种水稻亩产不到千元,现在开发了梯田观光项目,光是民宿和农家乐的收入就能抵过去十倍。"返乡创业者李明站在自家改造的观景民宿阳台上,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梯田感慨道。据当地文旅部门统计,近三年该县梯田景区游客量年均增长45%,带动周边村庄新增民宿、农事体验、文创工坊等业态120余家,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2000个。
这种转变源于政府"农旅融合"的战略布局。通过修复古梯田、修建观景步道、打造四季景观(春插秧、夏戏水、秋收割、冬赏雪),原本单一的农业场景被转化为沉浸式旅游产品。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梯田旅游"搜索量同比增长210%,其中90后、00后游客占比达63%,年轻客群对特色住宿、非遗体验的需求正推动业态升级。
返乡创业潮:从"逃离乡村"到"回归热土"
"85后"王芳的返乡故事颇具代表性。这位曾在杭州从事电商运营的姑娘,2021年回乡将祖宅改造成"梯田书屋",结合线上直播销售本地红米、竹编工艺品,年营收已突破80万元。"现在村里通了5G网络,物流点直达山脚,创业条件不比城市差。"她的话折射出新一代返乡者的特征:不再局限于传统种植,而是通过"旅游+"模式挖掘梯田的文化附加值。
据县就业服务中心调查,近两年返乡创业人群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从28%跃升至57%,项目类型涵盖研学教育、生态农业、数字营销等领域。政府顺势推出"梯田创客计划",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创业补贴和低息贷款,已孵化项目43个,带动集体经济增收超千万元。
挑战与机遇并存:可持续发展需破解三重命题
尽管成效显著,但梯田旅游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隐忧。部分区域出现民宿过度建设、农耕文化表演化倾向,某古村落因游客超载导致梯田塌方的事件更敲响警钟。专家指出,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需平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对此,当地正在探索"社区共建"模式:成立梯田保护合作社,将旅游收益的15%用于生态修复;引入智慧管理系统,通过分时预约控制客流量;开发"云认养"平台,让城市消费者线上参与梯田养护。这些举措既守住了梯田的农耕灵魂,又为返乡创业者开辟了新赛道。
站在观景台俯瞰,新修的自行车道蜿蜒穿过金色稻田,身着民族服饰的主播正在直播带货,一群大学生创业者调试着新安装的星空摄影设备……这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画面,正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当梯田的等高线成为创业者的财富密码,当返乡潮与旅游热形成良性互动,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山乡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