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前几天,市场监管总局披露了一次收购案,美资KKR公司收购远景国际有限公司85%的股权。
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收购,但实际上,这是中国碳酸饮料市场的第三名,也是中国本土最成功的老牌国产汽水“大窑”被美资收购了。
这给我们观察消费市场,以及研究企业经营成长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
那么,大窑汽水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为什么它又同意被收购呢?
02
大窑品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3年成立的呼和浩特八一饮料厂,这是一家地方国营企业,转折点发生在2004年,八一饮料厂被王庆东收购。
王庆东并不是传统的饮料行业出身,而是从事酒类销售生意,这就给日后八一饮料厂的经营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2006年,八一饮料厂更名为呼和浩特市大窑食品厂,“大窑”取自于呼和浩特的大窑文化遗址,把品牌与地域历史文化做了绑定,但大窑这个时候还只是一个地方性的区域品牌。
真正进入到全国市场是在2021年,大窑进行了品牌战略升级,推出了“大汽水,喝大窑” 的品牌口号。
伴随品牌升级的是声势浩大的营销攻势。
从2022年到2025年,大窑签约了吴京作为品牌代言人,同时,大窑把广告打进了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一二线城市的机场、高铁、影院各个传播渠道,对消费者进行广泛触达,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细分品类“大汽水”。
这个品类开创的很有意思,也是大窑的核心定位,大家猜猜大汽水是瞄准了什么样的市场呢?
我们特别去研究了大窑的发展历史以及王庆东的背景,大窑有一个独特的模式,由三大支柱构成。
第一、餐饮渠道为王。
大窑汽水是典型的碳酸饮料,在这个市场上,谁都避不开两大巨头,百事和可口可乐。
他们的核心优势在于对商超、便利店这些零售渠道的精细化管理和全面占领、以及强大的物流体系和卓越的品牌认知度。
所以,大窑没有去火拼零售渠道,而是采取了差异化的渠道策略,把全部火力集中于餐饮渠道和场景,比如说火锅店、烧烤摊、大排档。
大窑超过8成的营收都来自餐饮渠道,通过深度绑定餐饮场景,找到了增长的蓝海。
第二、让利渠道商。
大窑真正能铺开到全国餐饮渠道的秘密武器,就在于他们给这些终端商设计的利润分配模式。
大窑产品的出厂价只有终端零售价的35%,这也就意味着渠道链条上的利润空间高达65%,远超行业惯例。
就像在深圳,我们去问了一下饮料供应链的学员企业,“大窑嘉宾”系列对餐饮店的供货价是每瓶2.7元,终端零售价一般在5-7元,终端利润非常可观。
这种慷慨的让利,极大地激发了经销商和终端商的热情,这也是为什么短短几年,大窑就开枝散叶一般延伸到了各个餐饮场景。
第三、大气水的产品设计。什么叫大气水?
大窑就是用520毫升大容量玻璃瓶产品,击中了餐饮消费场景下的核心需求,在5至7元的价格区间,为消费者提供了“量大、有质感,又拥有碳酸饮料那种劲爽的体验”。
其实,我们一路分析下来,不管是玻璃瓶的设计、给渠道让利,还是把产品定位为餐饮场景下的社交饮品,其实就是酒水行业销售逻辑在汽水领域的复刻。
从本质上来说,大窑抢的就是啤酒的生意,联系到王庆东之前从事酒类销售的背景,是不是就串联起来了?
03
当然,这种商业模式和定位并不是没有弱点,任何战略的实施在成就企业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
大窑模式有什么风险呢?
第一、玻璃瓶包装虽然生产成本不高,但它的运输成本很高,在长途运输中稍微一个碰撞就碎了。
所以,为了从区域走向全国,大窑被迫走上了一条重资产,自建工厂的道路,从2017年到2024年,大窑非常激进地投资建设了七个生产基地。
还别忘了吴京的代言、央视、机场这些巨额的营销投入以及给渠道的让利,这都会给企业现金流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二、餐饮渠道的天花板。在餐饮渠道取得主导地位后,大窑的增长开始面临瓶颈,因为对一个碳酸饮料来说,餐饮场景只是其中一个利基市场,一个细分市场,最大的市场始终还是零售市场。
在2024年,(国内)碳酸饮料市场排名第一的是可口可乐,占比60.28%;百事可乐第二,占比29.37%;大窑即便背靠餐饮渠道排名第三,但占比也只有2.46%。
所以,如何突破零售渠道,客观上成为了公司面临的最大战略难题。
如果要进入零售市场,就要跟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些巨头面对面打擂台,这不仅需要更加庞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一套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营销方法和市场策略。对大窑这个极其依赖创始人王庆东能力和经验的企业来说,转型的风险和难度就比较高了。
当然,王庆东并不是没有选择,毕竟大窑已经成长起来了,即使背靠利基市场,大窑也能活得不错。
但如果要追求进一步的增长,实现更大的理想,那就要更多的资金。
到这的选择就非常有限了,要么去引入外部投资,要么去上市募资。
面对着上市的各种不确定性,王庆东选了另一条更符合个人利益的选择,在业绩和估值都属于高点的时候卖给私募财团,把股权变成实实在在的现金。
所以,KKR的收购邀约也算得上是一个完美的退出时机了。
04
KKR可能很多人不熟悉,它是一家1976年在美国成立的全球顶尖投资机构,有着“华尔街收购之王”的称号。
它从2007年进入中国以来,就陆续投资了认养一头牛、兴盛优选、海尔、字节跳动、圣农、现代牧业各个领域的企业,大部分都属于成长型战略投资,不干预企业的经营。
但从2018年开始,KKR在中国的投资重点就转向了控股型并购,也就是通过收购获得企业控制权,自己当船长去指引企业方向,通过深度运营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像在2019年,KKR就收购了雷士照明中国区业务70%的股权,2021年又收购了大型连锁药企“全亿健康”的多数股权。
所以,这一次收购大窑,也是一次值得观察和期待的实验。
KKR雄厚的资本和运营能力,能不能跟大窑独特的品牌定位和渠道优势实现结合,打造出一个中国饮料巨头?
还是大窑在KKR的改造中失去自己的灵魂,逐渐消失在中国饮料行业当中?
各位,你觉得呢?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