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繁华的广州老城区茶楼,凌晨四点,已褪去灯火辉煌,唯有寂静无声。二十年前,此时正是点心师傅们挥汗如雨的时刻:手工擀皮的轻柔声响、叉烧馅料的诱人香气、米浆研磨的规律节奏,交织成一首充满生机的早茶交响曲。而今,这城市的晨曲变了调。
一笼仅剩三颗的虾饺,标价竟高达28元!咬下去,却传来一声令人失望的“噗”,软塌无力的口感,令人扼腕叹息。一位老广在茶楼里,面对盘中黏糊糊的虾饺,摇头轻叹:“以前爷爷带我来,虾饺皮薄如蝉翼,透光可见,叉烧包更是肉香四溢。现在呢?这虾饺软趴趴的,连酱油都要另外收费!” 一位拥有二十年从业经验的茶楼师傅无奈地补充道:“现在哪家茶楼还现做点心?全都是预制菜,蒸制时间都固定好了,根本谈不上什么‘镬气’了。” 曾经风靡全国的广式早茶,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
老广们心中,早茶是鲜活灵动的代名词:虾饺皮晶莹剔透,咬下去是“啵”的一声脆响,口感弹牙;叉烧包蓬松柔软,馅料甜而不腻,唇齿留香;肠粉宽厚滑嫩,鲜美无比。这些味觉记忆,早已融入了广州人的文化基因,是他们共同的珍贵回忆。
然而,步入如今的大多数茶楼,后厨已不再是手艺人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流水线般的机械化作业,一个加热点心的“站台”。这些点心,很可能早在半年前就静静躺在工厂的冰库里了。经过标准化程序的蒸煮,再由机器人送上餐桌,食客们品尝到的,只有满满的失望:虾肉松散,毫无弹性,冷冻导致水分流失;叉烧包馅料稀烂,劣质酱料试图掩盖食材的不新鲜。
预制菜的泛滥,直接导致广州人用“脚投票”:茶楼里,昔日熙攘的人群日渐稀少,年轻人更是直言:“现在早茶是老人的情怀,我们更喜欢网红奶茶店。”
与此同时,一场悄无声息的“瘦身运动”正在点心界上演。虾饺从一笼四个减少到三个,烧卖也从四个减到三个,个头还缩水了;肠粉薄如纸片,馅料更是少得可怜。“分量缩水最让人恼火!”一位老食客抱怨道,“我们三个女生点了八笼点心,居然还没吃饱!”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些茶楼甚至连酱油、辣椒酱都要额外收费,彻底丧失了早茶的性价比优势。
这分量缩水与价格飞涨形成鲜明对比,令早茶从日常的享受变成了奢侈的消费。具体数字触目惊心:虾饺从15元一笼(四个)暴涨到28元一笼(三个);叉烧包从4元涨到15元;肠粉从10元涨到20元,分量却减半。广州本地人无奈地说:“现在随便吃一顿,两个人就要两三百,还不如去吃湘菜,人均八十就能吃到撑。”
价格虚高背后,是商业资本的逐利算盘。连锁茶楼打着“标准化”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压缩成本。当预制菜取代了手工点心,茶楼省去了点心师傅的高额人工成本,却将节省下来的成本转化为利润,而非回馈给消费者。
面对早茶文化的式微,广州终于亮出了底牌。2025年5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列入立法计划,这是全国首个为地方饮食文化立法的创举。在公布的调查问卷中,民众的反响强烈,意见表达直白而尖锐。“街坊A”留言直指核心问题:“预制菜再不控制,金牌广式早茶就要完蛋了,传统食品可能要失传!” “街坊D”的态度更加坚决:“作为土著老广,我个人接受茶位费,但坚决抵制化工预制糕点和餐品!”
立法面临的核心争议也浮出水面:预制菜的边界模糊——餐饮预处理和工业预制菜如何区分?茶位费的合理性——61岁退休干部认为“收得合理即可”,21岁大学生却觉得“5、6块钱一个人就挺贵”。传统技艺的保护——是否应该对点心制作方法设定统一标准?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精辟地指出立法的真谛:“我们不是为了要通过立法告诉消费者、企业要收这个钱,而是让企业把服务做好,把自身的出品做好。”
立法方向逐渐明朗:保障消费者选择权;建立早茶师傅非遗认定体系;保护“推车叫卖”、“揭盖续水”等传统习俗。在机械化生产时代,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是一个难题。完全否定预制菜或许不现实,但守住核心鲜食品类的底线是必须的。
佛山推出的《粤式早茶服务规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要求“上肠粉时询问客人是否需要淋酱油”,保留“啷碗”(涮洗餐具)服务。这些细节,正是广式早茶仪式感的精髓所在。
老字号茶楼银灯食府的实践更具启示意义:到店的客人更倾向于吃到现点现做的点心,茶楼会主动告知客人需要等待,并对已制作好的餐点进行时间管控,超时即报废。这种对“鲜”的坚持,赢得了食客们的尊重。
手艺传承是核心难题。老师傅们感慨:“年轻人都不学手艺了,预制菜方便快捷,但早茶的灵魂却丢了。”立法中的“非遗传承人认定”、“师傅带徒弟”等培养机制,或许能够重燃手艺之光。
价格体系也需要重建。网友Ki的建议代表了民意:“手工制作的贵一点没关系,但外购的预制点心价格肯定不能跟手工的差不多价!特别是流水线上生产的预制点心价格更要低!”
广州老字号茶楼银灯食府的管理人员仍然坚守着最后的底线:“到店的客人更倾向于吃到现点现做的点心,我们会跟客人说明需要等待。”这份等待,在老广眼中,正是早茶灵魂所在。
立法能否唤醒沉睡的手艺?答案或许就隐藏在西关老街的茶楼里。当老师傅颤巍巍地展开面皮,填入清晨送达的鲜虾,那笼现做的虾饺热气腾腾地上桌时,早茶的灵魂,便在那一刻回归了。手艺的复苏,才是早茶真正的灵魂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