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3.9元奶茶引发的数百亿流量大战:从狂欢到反思
2025年7月,外卖平台补贴大战席卷全国,奶茶意外成为主战场。美团“0元奶茶券”、“满15减15”神券,淘宝闪购“满18减18”、“满20减10”高额券包,京东“16.18元小龙虾”等促销活动,将奶茶价格击穿至前所未有的低点——蜜雪冰城、库迪咖啡等品牌甚至出现3.9元一杯,甚至“0元喝8杯”的极端案例。消费者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疯狂晒单,引爆订单量,瞬间让无数奶茶店陷入瘫痪。
杭州一家奶茶店,9名员工连续工作14小时,仍无法处理暴增至平日4倍以上的订单(单店日订单突破1300单,理论小票长度可达130米)。店员们表情木讷,几近绝望,只能机械地重复着“现场点单有啥给啥”。绍兴部分门店因不堪重负,直接关闭外卖通道。上海一家蜜雪冰城门店则无奈丢弃了30杯无人认领的奶茶。骑手们虽然日收入突破1700元,却苦不堪言:“不是在取奶茶,就是在送奶茶的路上”。 系统崩溃和供应链断裂同时发生:外卖平台因流量峰值出现短时服务异常;奶茶店库存告急,小票打印机故障频发;消费者等待时间延长至2小时,订单错配频发,有人甚至拿到3杯橙汁代替柠檬水。
这并非偶然。奶茶的高频低价消费特性使其成为补贴战的最佳选择。奶茶消费频次高、单价低(通常在10-20元之间),平台小额满减券即可实现价格击穿,比正餐更容易快速拉升订单量。 决策成本低、标准化程度高、年轻用户敏感度高,这些因素都促成了奶茶在这次补贴大战中的“一骑绝尘”。 一句“XX奶茶3.9元冲不冲”,就能引爆社交媒体;而“XX炒饭8.8元拼单”的呼吁,则更容易得到“你最近是不是缺钱了”的担忧回应。 这说明,3.9元的奶茶,买的不是饮料,而是“今天薅到羊毛”的社交货币,用户晒单的行为,也无形中为平台和品牌完成了传播。
此外,奶茶的供应链与履约优势也使其能够承接爆单。奶茶标准化程度高,原料简单、出餐快,一个店员一小时能做50杯,即使订单量暴增十倍,也只需增加少量兼职人员。骑手单次可配送多杯奶茶,降低了单均配送成本。平台的核心目标是创造增量需求,而奶茶作为“非刚需”产品,价格下降后,需求增长潜力巨大。有人平时一周喝两次奶茶,促销期间一天能喝三杯:“3.9元一杯,比矿泉水还便宜,不喝白不喝”。
然而,这场看似平台烧钱补贴的狂欢,背后隐藏着精妙的商业逻辑。获客成本是平台的首要考量。行业数据显示,淘宝“一分购”激活一个老用户要花36元佣金,而外卖平台用7元补贴一杯奶茶,就能达到类似效果——唤醒沉睡用户,让他们重新打开APP,甚至养成下单习惯。奶茶品牌的让利也形成了共赢局面。如今奶茶店竞争已白热化,品牌方巴不得平台搞活动,既能清库存,又能抢占对手客户,即使每杯赚得少,量上去了也照样不亏。反观正餐商家,大多是小老板,补贴10元就可能导致他们涨价。
平台数据的华丽飙升印证了策略的成功:美团单日订单量……,淘宝闪购超8000万,奶茶类订单占比超60%。相关概念股10天收获8个涨停板。但这场盛宴的隐性成本正由多方默默承担。商家在爆单中亏本运营,中小商家因分摊补贴成本、人力物料短缺导致亏损;骑手与店员双重承压,工作强度逼近极限;健康透支与资源浪费严重,大量奶茶被弃置。
这场狂欢终将落幕,行业格局也在悄然重塑。补贴策略将从价格战转向差异化服务;行业洗牌加速,供应链能力弱的商家或遭淘汰;自营渠道建设成为商家破局关键;监管介入将优化市场秩序。
杭州“弯湾爱生活”茶饮铺,这家由心智障碍青年运营的特殊门店,因顾客善意支持引发社会共情,成为这场商业激战中少有的温暖注脚。当平台补贴退潮后,这些坚持品质与温度的店铺将继续存在。奶茶行业正经历从“规模狂奔”到“价值深耕”的转型,供应链效率、健康化升级与文化价值挖掘将成为新的竞争维度。而消费者冰箱里囤积的廉价奶茶终将喝完,唯一留下的可能是平台APP上新增的日活用户数据,以及资本账本里那些被精心计算过的投入产出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