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味道太特别了,又苦又香,跟我以前喝过的啤酒完全不一样。”回忆起2012年夏天第一次尝到儿子带回来的IPA精酿啤酒时,位于南明区科学路的“大圣”精酿酒吧主理人康星亚眼睛依然会发亮。正是这口带着柑橘香气的苦涩液体,让这位刚退休的贵阳阿姨一头扎进了精酿啤酒的世界。
“当时国内精酿啤酒的资料特别少,我就天天泡在外网论坛上学。”康星亚坦言,最初的酿酒条件相当简陋,“就用家里的保温桶当糖化锅,拿棉被裹着保温发酵,一次只能做20升。”就这样,康星亚开始了她的“家庭酿酒实验”,这一试就是四年。
2016年,在跑遍全国各地的精酿酒吧和加工厂后,她终于在贵阳市南路开了第一家“大圣”精酿酒吧。“我们做的是‘前店后厂’模式,店里酿酒店里卖,新鲜!”康星亚骄傲地说。升级后的设备一次能酿300升,口味也从小麦精酿啤酒扩展到了7种不同风格。
“做精酿是个慢功夫。”康星亚一边检查着发酵罐的温度一边说,“每天早上10点开始投料,要到下午4点才能歇口气。一款酒从酿造到上市,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正是这份耐心和坚持,让“大圣”很快积累了一批忠实顾客。
但康星亚的“野心”不止于此。“贵州有这么多特色食材,为什么不把它们酿进啤酒里呢?”这个想法让她开始了新的探索。在尝试了多种本地特色后,她把目光锁定在了花椒上。
“花椒拉格的研发可不容易。”康星亚坦言,“花椒麻,啤酒香,怎么才能让它们和谐共处?这就像走钢丝一样,稍不注意就会失衡。”为了找到最佳配方,她跑遍了周边乡镇,“最后选定了贵阳本地的鲜藤椒,水分足,麻香正。”
麦芽的甜度、酵母的活性、水的硬度,每个细节都要精确把控。“最关键的是要在发酵最合适的温度加入花椒。”康星亚说,“我在店里睡了整整三天,每两小时就测一次数据,生怕错过花椒风味释放的最佳时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款“花椒拉格”一上市就火了。如今在科学路店的17款精酿中,这款带着贵州特色的创新产品牢牢占据着销量榜首。“其他口味像百香果、草莓小麦也都受欢迎,但花椒拉格总是第一个卖完的。”康星亚说。
“入口是醇厚的麦芽香,收口带着微微的麻意,特别上瘾!”常客张瑞东说,“第一次喝觉得有点怪,但越喝越上头,现在每次来必点。”这款独特的精酿不仅征服了本地食客,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专程来打卡。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在点评网站上写道:“从来没想过花椒和啤酒能这么配,临走还特意买了2升带走。”
“我们在科学路店做了更多的尝试。”康星亚介绍道。二楼专门设了一个20L的小型酿酒间,顾客可以近距离看到精酿的制作过程,甚至还能参与体验。这种“透明酿造”的模式吸引了不少精酿爱好者,有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学习。
此外,康星亚还在白云区建了1000平米的精酿加工厂。“我们要让更多人通过啤酒认识贵州。”最近,她正在研发新品,“要让贵州野果的酸脆和啤酒的香气完美结合,用心做出贵州味道。”
记者手记:
走进“大圣”酒吧,扑面而来的不仅是麦芽的香气,还有主理人康星亚对精酿的那份执着与热爱。从退休阿姨到精酿酒吧主理人,她的故事让人看到,市井生活里藏着不平凡的创新力量。
康星亚的创业历程,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生动诠释。从保温桶酿酒到千平工厂,从模仿经典到独创“花椒拉格”,她的每一步都踩在兴趣与市场的平衡点上。尤其令人触动的是,她将贵州风物融入精酿的巧思——花椒的麻、野果的酸,经她的调配,成了让人“上头”的城市味道。这种根植本土的创新,恰恰是地方文化焕发新生的密码。
更难得的是,这份事业里透出的烟火气。科学路店的酿酒体验区、与食客的畅谈,让精酿不再是商品,而成了连接人与城的媒介。正如康星亚所说:“啤酒里也能喝出贵州。”或许,一座城市的活力,正来自这些普通人对生活的用心与敢想敢试的勇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伟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