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寻欢
编辑 | mia
2025年,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
首先,这一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自1905年《定军山》这部中国首部国产电影面世起,至今已有120年的光辉历程。中国电影不仅伴随着时代的巨变,也铭刻了无数经典时刻,犹如一幅斑斓绚丽的时代长卷,深刻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与文化的沉淀。
其次,这一年市场表现同样引人瞩目。春节档以高达95.14亿元的票房,刷新了影史纪录。尤其是导演饺子历经五年打磨的《哪吒》,在春节档就斩获48亿元票房,之后更是一路攀升,累计总票房达到惊人的159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内地155亿,海外4亿,折合约21.88亿美元)。该片不仅远远超越了之前的中国票房冠军《长津湖》近百亿的成绩,还成功超越了《星球大战7》《复仇者联盟3》等国际顶级IP,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单前五,仅与经典巨作《泰坦尼克号》相差约5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
然而,春节档之后,中国电影市场骤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无论是传统的冷淡期三四月,还是清明档、五一小档期,甚至到备受关注的暑期档前哨六月,票房表现均不尽如人意,被媒体戏称为“近五年最差”、“近八年最差”,甚至“近十年最低谷”。市场冷热极端反差,令人深思。
在这关键节点上,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了照亮中国电影未来的一盏明灯。随着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颁奖典礼和红毯仪式圆满落幕,八个主要奖项被颁给了九部来自中外的优秀作品。
国际获奖影片中,吉尔吉斯斯坦的《黑,红,黄》荣获最佳影片奖,日本电影《夏日沙上》获得评委会大奖,波兰影片《失衡的梦想》的编剧科雷克·博亚诺夫斯基和卡提雅·普里维任采夫摘得最佳编剧奖,葡萄牙与巴西合拍的《被记住事物的气味》主演若泽·马丁斯荣获金爵奖影帝。
在中国电影人中,青年导演仇晟凭借影片《比如父子》荣获艺术贡献奖,这已是他继2021年获得最佳真人短片奖后,在上影节的又一重大突破。导演王通凭借《长夜将尽》获得评委会大奖,该片女主角万茜摘得金爵奖影后殊荣。这是她继《军中乐园》斩获金马奖最佳女配后,再次在重要电影节获得重量级奖项。她在片中饰演的女杀手叶晓霖,冷峻干练、寡言少语,其伪装成老人家庭成员、图谋行凶的情节令人揪心,而她与饲养员马德勇的相遇,则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秩序。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周平与两人命运交织,剧情张力十足。片中首次担纲主演的饶晓志导演,表现出色,令观众眼前一亮。王通导演独具匠心地运用了隐喻、超现实主义以及动物视角,使得影片风格独特且富有深意。虽然影片尚未公布上映日期,但预计将于暑期档与观众见面。
当84岁高龄、培养出众多著名导演的第四代导演谢飞,为专注犯罪题材的曹保平颁发“最佳导演”奖的瞬间,中国电影的传承与发展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曹保平自2006年以长片处女作《光荣的愤怒》起步,至《烈日灼心》中邓超、段奕宏、郭涛的精彩对戏,再到以长镜头诠释“爱,没有”的《涉过愤怒的海》,其犯罪片作品素有口碑。不同于传统的紧张刺激,曹保平的影片更多融入黑色幽默和社会讽刺,犹如剥洋葱般层层深入,带给观众荒诞且无奈的情感体验。正因如此,观众常形容他的作品“像刀子刺进心里,却不留血痕”。在他的严苛与情感交织的导演风格下,演员们频频在各大电影节斩获提名与奖项:邓超凭《烈日灼心》夺得金鸡奖影帝,郭涛、段奕宏同获金爵奖殊荣,《追凶者也》让刘烨摘得金爵奖影帝,张译则入围金鸡奖最佳男配,传统电视剧演员成功跻身电影圈。
最新力作《脱缰者也》作为“者也”系列的续篇,延续了前作的独特风格:诙谐且激烈,脱缰且狂野。影片首次聚焦天津这座充满烟火气息的城市,故事在“哏都”独特的文化土壤中发酵,展现出浓郁的“津味儿”。此次,曹保平首次与郭麒麟合作,上演了一场“狂野老舅”的生动戏码,既体现了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挣扎,也在荒诞情境中迸发强烈的喜剧张力,成为郭麒麟演艺生涯中极具挑战性的银幕转型,令观众眼前一亮。
从1905年京剧大师谭鑫培伴随着锣鼓节拍甩须提刀的经典瞬间,被木制手摇摄影机定格成中国电影的第一帧画面,到2025年《哪吒》在IMAX银幕上掀起的磅礴巨浪,以东方哲学思维刷新全球动画票房纪录,120年间,一代又一代中国电影人以满腔热忱、无尽灵感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铸就了中国电影“造梦”的辉煌时刻。而如今,这些“造梦”的瞬间通过一场别具匠心的电影艺术展与观众展开跨时空的对话。
这场自6月13日开幕,至今仍在上海影城持续进行的艺术展,以“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为主题,设立了八大主题展区,涵盖影史、武侠、动画、科幻、摄影艺术、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展览展出300余件电影人的珍贵手迹、1000余份电影资料及十余组摄影作品,全方位呈现了中国电影120年来不断“造梦”的历程。
其中,八爷冰室、张艺谋亲笔手书、《大话西游》的剧本、《卧虎藏龙》背后的故事、袁和平凭借《卧虎藏龙》《黑客帝国》等作品享誉国际,成为第一武术指导,以及《哪吒2》中烟熏妆形象的蜡像等珍贵展品,吸引无数影迷驻足、拍照留念。
根据社交平台的反馈,上海被众多影迷誉为最接近“电影之城”的地方。历史上,中国电影最早在上海萌芽发展,令这座城市与电影紧密相连。从市场规模看,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票仓,无论是大众化商业大片,还是小众艺术影片,均贡献了单片票房的最高纪录。从电影片单的丰富度来看,每年上海影展都能呈现《天堂电影院》《七武士》《穆赫兰道》等影史经典之作。
此外,各类金爵论坛和大师班交流活动,成为行业内最重要的思想碰撞平台。诸如李捷、王长田、陈祉希等电影公司负责人,导演郭帆、陈思诚、黄渤、曹保平、大鹏等知名影人,都会在论坛和大师班中分享他们对电影的真知灼见及深刻思考。今年,王长田提出应提升电影分账比例以适应行业新变,李捷强调需进一步降本增效、控制演员片酬以应对市场变化,陈祉希则呼吁积极开发IP,拓展电影的非票房业务。
在国际交流方面,上海同样积极活跃。墨西哥影片《科琳娜》获得“最受观众喜爱影片”奖时,颁奖嘉宾杜尼娅·库斯图里察特别提到:“上海国际电影节非常特别,这里能够看到欧洲看不到的电影。”她期待未来继续深化合作,一方面促进塞尔维亚引进更多中国电影,另一方面也将塞尔维亚电影带入中国市场。
正如本届上影节主席朱塞佩·托纳多雷颁发“最佳影片”奖时所言:“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参赛电影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中国电影,正站在百二十年辉煌历程的新起点上,正待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