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近日,由山东省商务厅指导的“2025山东省地标美食发布活动”,经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最终确定100款“2025山东省地标美食”。聊城市7款美食上榜——聊城铁公鸡、阳谷武大郎烧饼、临清什香面、临清清真八大碗、高唐老豆腐、沙镇呱嗒、高唐驴肉。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藏着一段有趣的故事,快跟着小编一起解锁这座城市的味觉密码吧~
聊城铁公鸡:老舍赐名的“铁骨风流”
“铛铛铛”——这不是敲门声,而是聊城人检验“铁公鸡”的标准动作!这只被老舍先生赐名的熏鸡,堪称聊城美食界的“硬核担当”!
“铁公鸡”的制作堪称一场“马拉松式”的美食修行——“老汤焖,六六熏”,数十个小时的熏制工艺,让三斤重的公鸡“瘦身”至一斤左右,水分蒸发,肉质紧实如铁,却能保存半年不坏!吃法也颇有讲究:先上笼蒸软,再“顺丝撕扯,轻拈入口”,让松烟香在舌尖炸开,越嚼越能咂摸出运河岁月的绵长韵味。如今,“铁公鸡”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聊城人走亲访友的“基本礼仪”。
阳谷武大郎烧饼:水浒故事里的“碳水快乐”
“三碗不过冈”的阳谷县,不仅因武松打虎闻名,更因“武大郎烧饼”香飘四方!这款与《水浒传》结缘的烧饼,是聊城人早餐桌上的“常驻嘉宾”。
金黄酥脆的外皮下,藏着扎实筋道的面香。传统吊炉烤制让烧饼外皮“咔嚓”作响,内里却厚实绵软,麦香浓郁。最地道的吃法是“夹一切”——夹牛肉、油条、荷包蛋,甚至辣条配茶叶蛋,堪称中式“汉堡”的鼻祖!相传乾隆南巡时曾对此赞不绝口,如今它早已成为聊城早餐界的“顶流”。
临清什香面:乾隆御赐的“十全十美”
“一碗面,十种菜,八种料”——这就是临清什香面,一碗能满足全家口味的“面中贵族”!它的前身是《金瓶梅》中提到的“温面”,后因乾隆下江南时品尝后龙颜大悦,赐名“什香面”。
吃什香面就像参加一场“自助餐派对”:先将小碗调味料摆满转盘边缘,再依次上酱菜、各式蔬菜、肉卤和素卤。面条滑嫩爽口,十八种配菜随季节更替,每个人都能DIY出专属味道。难怪聊城人说:“没吃过什香面,等于白来临清!”
临清清真八大碗:运河文化的“味觉化石”
“一肉二汤三滋补”——临清八大碗堪称运河文化与清真美食的完美结晶!在品尝和欣赏八大碗时,可以感受到临清历史底蕴的深厚和饮食文化的灿烂,大碗中透着质朴,清香中透着率真,简单中透着智慧。
烧肉、炖肉、松花羊肉、黄焖鸡……八碗蒸制美食既保持风味又锁住营养。最绝的是那碗清汆丸子,酸香透烂却不腻,汤汁清香滑嫩,是临清人宴客的“压轴戏”。这道承载千年运河记忆的美食,如今仍是临清人婚丧嫁娶的“标配”。
高唐老豆腐:早餐界的“温柔担当”
“绕道一百走高唐,半碗豆腐吃的香”——高唐老豆腐是聊城早餐界的“白月光”。雪白如玉的豆腐躺在琥珀色的卤汁里,豆香、料香、卤香、辣香、油香五重奏,嫩而不松,老少皆宜。
清晨的聊城街头,常见人们捧着一碗热腾腾的老豆腐,配着酥脆的八批果子(油条),吃得满头大汗却心满意足。这份朴实无华的温暖,正是聊城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沙镇呱嗒:会“唱歌”的馅饼
“呱嗒”——这个自带音效的美食名字,关于名字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有一说法是:相传郑板桥到范县赴任时途经沙镇,走在街上发现一个做肉饼的小吃摊。他不小心被人撞了一下,“呱嗒”一声,一只手正好把一个生肉饼压扁了。小吃摊主因为舍不得扔掉,便把这个被压扁的肉饼煎熟吃了,不料味道还十分特别。于是照这个模样又做了几个,口感香脆出众。后来,摊主就根据当时郑板桥压生饼的声音,给这种肉饼取名为呱嗒!
沙镇呱嗒有肉馅、蛋馅和“风搅雪”(肉蛋混合)三种。最受欢迎的“风搅雪”横切面如风雪交融,蛋香肉香在口腔里跳探戈,再配碗胡辣汤,堪称早餐界的“黄金搭档”。如今这道非遗美食已随高铁走出山东,在北京赢得了“山东状元饼”的美称!
高唐驴肉火烧:驴肉界的“爱马仕”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高唐驴肉火烧将这句谚语诠释得淋漓尽致!驴肉先以20种调料慢炖至烂,卤汁浸透每丝纤维,再夹入刚出炉的火烧里。
最地道的吃法是选带皮驴肉,剁碎后塞满火烧,咬下去酥脆与软嫩在口中交响。老饕们还会淋一勺老汤汁,让面饼吸饱肉香,每一口都让人直呼“巴适得很!”
这座被京杭大运河滋养的古城,不仅有着“江北水城”的美誉,更是一座被美食宠爱的城市!每一道美食都是一段历史,每一口滋味都是一份情怀~
来源:文旅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