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街头巷尾的餐馆、大排档,那飘出的香味,是不是总能把你肚子里的馋虫勾出来?没错,这熟悉的味道,十有八九就来自咱们夜宵界的 “扛把子”—— 小龙虾。如今这小龙虾,那可是火得一塌糊涂,什么麻辣、蒜蓉、十三香,各种口味争奇斗艳。但你能想到吗,这小小的小龙虾,在中国竟有着一段超有意思的 “逆袭史”,简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 “草根奋斗剧” 。
故事得从上个世纪 20 年代说起。这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老家在北美洲,主要待在墨西哥湾沿岸,特别是密西西比河口附近那一块儿,也就是现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那儿的人可有吃虾的传统,喜欢把小龙虾和辣椒、土豆、玉米啥的放在大桶里一起炖,做好了直接倒在桌上,大伙围坐一起,甩开膀子开吃,那场面,老热闹了。
后来啊,在 1927 年,小龙虾被当成牛蛙的饲料,从夏威夷引入了日本。你瞧,这身份一开始就不咋高,就是个给牛蛙当 “口粮” 的。到了 1928 或 1929 年,小龙虾又跟着日本人,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最早在南京附近 “安了家” 。那时候,小龙虾在中国可没啥地位,就和福寿螺、水葫芦这些外来物种一样,没啥人搭理,自己在水潭、沟渠里野蛮生长。
一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湖北的农民们眼睛一亮,发现这小龙虾不仅能吃,还能养殖赚钱呢!嘿,这一下,小龙虾的命运就开始转折了。90 年代初,小龙虾迅速在湖北、安徽、江苏一带的大排档里 “崭露头角” 。不过那时候,它也就是农村饭桌上的普通下酒菜,做法简单,随便蒸煮一下就上桌了。
真正让小龙虾 “飞黄腾达” 的,还得靠几位 “贵人” 。2000 年,湖北潜江有个叫刘主权的农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 300 斤虾苗,投放在村里弃耕的 60 亩低湖田里,搞起了 “稻虾轮作” 。这一招可太妙了,水稻收割后的空置期,也能靠小龙虾赚上一笔可观收入,附近的农民一看,纷纷效仿。
2003 年,潜江另一位餐饮小老板李代军,遇到了点小麻烦,他的招牌菜 “麻辣虾仁” 被同行山寨了。没办法,只能琢磨新菜。嘿,他灵机一动,把妻子做 “油焖仔鸡” 的做法,用到了小龙虾身上,做出了第一锅 “油焖大虾” 。没想到,这一创新,大受欢迎,潜江油焖大虾的招牌就此打响。
差不多同一时间,在江苏盱眙,做调料生意的许建忠,配制出了一款十三香调料。一个叫王学礼的小饭店老板,无意间把这调料用在了小龙虾的烹饪上。嘿,你猜怎么着?这盱眙的十三香小龙虾一下子就火了起来。2001 年,盱眙还举办了首届龙虾节,那场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小龙虾的名气一下子就传开了。
要说小龙虾走向全国,还得提北京簋街。2002 年,北京簋街因为市政改造,大批商户面临拆迁,人气锐减。花家怡园受盱眙龙虾节启发,联合簋街商户举办了一场小龙虾节。这场活动可太成功了,不仅挽救了簋街的生意,还让麻辣小龙虾(麻小)在簋街站稳了脚跟。但那时候,簋街主要还是靠麻小的 “麻辣” 味道吸引人,小龙虾还没完全成为主角。
真正让小龙虾迎来全民狂欢的,是在 2014 年之后。那时候,奥运会、世界杯这些体育赛事,从专业比赛变成了全民娱乐活动。夏天傍晚,大伙都喜欢找个大排档,约上三五好友,一边喝着小酒,吃着宵夜,一边聊天看节目。小龙虾这时候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它自带社交属性,一堆人围坐一起,剥着小龙虾,边吃边聊,那氛围一下子就起来了。而且小龙虾口味多样,不管你是喜欢辣的、不辣的,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口味。再加上它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四月至六月是高峰期,正好和餐饮大排档、夜市的高峰期重合,消费需求和生产力一契合,小龙虾想不火都难。
你看,这小龙虾从当初没人在意的 “小透明”,一步步逆袭成为如今夜宵界的 “顶流”,这背后的故事是不是特别有意思?下次再吃小龙虾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对它多几分敬意呢?
好啦,今天关于小龙虾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就动动你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一下呗,说不定好运就跟着来了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