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光脚踩在地面上(尤其是自然表面如草地、沙滩、泥土等)是一种被称为“接地”或“赤脚行走”的做法,近年来受到自然疗法爱好者的推崇。
一、什么是“接地气”疗法?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弭艳红主任医师介绍,所谓的“接地气”疗法,就是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进行一定强度的“赤脚行走”。这是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自然疗法,能够帮助我们改善许多亚健康问题。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都生活在赤脚皮肤与地球表面的直接接触中。这意味着我们是在不穿鞋的情况下进化的。现代的鞋子其功用除了在一些特定场景下是为了保护足部,普通人更多体现的是舒适和美观,而非是为了良好的足部健康。
二、“接地气”疗法有哪些依据?
“接地气”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自然疗法, 能帮助改善多种亚健康问题,与中医足浴、足底砭石疗法等足部保健理念一脉相承。
(一)中医原理
接地气疗法其实质是一种简易的足部按摩疗法,尤其适合在 夏秋两季进行(冬春地面寒冷,反易伤正气,不推荐此疗法)。中医对足部按摩保健方法是非常丰富的如:足浴、足底砭石疗法、灸法等。
“接地气”的概念是根植于《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理论,与阴阳平衡、五行学说密切相关。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大地属“阴”,光脚接触地面可引火下行,平衡体内阴阳。此外赤脚行走可以疏通经络:足底有多个穴位(如涌泉穴),接地可能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故民间常说“赤脚走路能祛湿”,可能与促进排汗、改善循环有关。过去农民劳作时常赤脚,被认为身体更强健,少患风湿病。
1、天为阳,地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天之气(阳气):轻清上升,主导温煦、推动(如阳光、风)。
地之气(阴气):重浊下沉,主导滋养、收敛(如土壤、水湿)。
人体需“天地之气交”:通过呼吸(天气)和饮食/接地(地气)维持平衡。
2、地气通于脾,养后天之本
《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到:
“地气通于嗌(咽喉),天气通于肺。”
地气通过饮食(五谷)和足底接触(如赤足行走)影响脾胃,脾胃属土,主运化水谷精微,是后天健康的根基。
3、“人禀天地之气生”
《灵枢·本神》强调: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人体需同时吸收天气(如氧气、阳光)和地气(如食物、土地能量)才能维持生命活动。
长期脱离自然(如久居高楼、穿绝缘鞋)可能导致“地气不足”,引发湿浊内停、虚火上炎等症。
(二)科学依据
1. 生物电平衡
地球表面带负电,人体静电荷过多(如长期接触电子设备)可能导致炎症、疲劳。赤足行走可释放电荷,与《内经》“阴阳平衡”理论吻合。
2. 微生物交换
土壤中的益生菌(如母牛分枝杆菌)可能通过皮肤或呼吸进入人体,调节免疫系统,印证“地气通于脾”的宏观逻辑。
3. 神经反射
足底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缓解压力,对应中医“调神”作用。
三、接地气疗法有什么好处?
1.促进身体“接地”,平衡电荷
人体常积累静电荷(如电磁辐射、压力等),而地球表面带负电荷。光脚接触地面可能帮助释放多余正电荷,平衡体内电环境。
2.刺激足底神经,改善平衡与姿势
足底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光脚行走能增强本体感觉(身体的空间感知能力),提高平衡力和协调性。尤其对儿童足弓发育有益,可能降低扁平足风险。
3.缓解压力,提升情绪
赤脚接触自然地面(如草地、沙滩)能通过触觉刺激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带来放松感。
阳光下的温暖地面还可能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情绪。
4.改善血液循环
凹凸不平的地面(如鹅卵石、沙土)能按摩足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久坐人群尤其有益。
5.调节体温
夏季光脚有助于通过足底散热(足底血管丰富),帮助身体自然降温。
四、接地气疗法适合哪些人群和场景?
(一)适宜人群
1.生长发育的青少年;
2.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的中青年人群;
3.手脚冰凉的人群。
(二)适合场景
1.清晨或傍晚的草地(露水湿润时更舒适);
2.干净的沙滩或溪边;
3.家中木地板或瑜伽垫(替代方案)。
五、注意事项
安全表面:避免高温路面(如柏油马路,可能烫伤)、尖锐物(玻璃、金属碎片)或污染区域。
寄生虫风险:在热带地区,土壤中可能存在钩虫等寄生虫,需谨慎。
糖尿病患者:足部感觉减退者需避免受伤,因伤口易感染。
循序渐进:初次尝试者从短时间开始(5~10分钟),避免足底肌肉酸痛。
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罗运花主任医师提醒:如果想尝试“接地气疗法”,可选择每天赤脚行走15~30分钟,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不适(如过敏、划伤),立即停止。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建议先咨询医生。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 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