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风景美不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
其实导游也不容易,游客爱听各种的八卦故事以解旅途的中的无趣,就比如在故宫,如果讲正史或许哦还没有讲后宫风云更吸引人,八卦秘闻、宫廷斗争、奇闻轶事天然比严谨的史实更易传播、更能刺激感官、缓解疲惫,这也就导致导游顺着游客的兴趣,满足客户需求是生存之道,“哈哈一乐”也是旅游体验的一部分
所以这就是旅游中的传说,既然是传说就可以没有根据信马由缰了。导致了大量未经考证、甚至以讹传讹的“传说”成为主流叙事,毕竟不是史料考古。就像在北京旅游时人们最多听到的“门当户对”误传,虽然严谨的学者出来多次更正其准确的定义,但效果很微弱,难以对抗口口相传的趣味性。
这些还是近代,可见的,对于上古时代的传说,更是百花争艳了,作为娱乐消遣的传说无可厚非,但风险在于模糊了传说与历史的界限。如果为了吸引流量,刻意将传说包装成“历史真相”,甚至不惜“挖地九尺”牵强附会时,就可能误导公众认知,甚至损害文化本身的严肃性和深度。特别是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给孩子们的讲解,一定要讲准确。
我们经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流行的说法是炎黄二帝联手打败了蚩尤,成为华夏始祖。也有了晋南血染盐池的传说,更是将运城的解(hai)州之名讲的鲜血淋漓。涿鹿大战也好,坂泉大战也罢,都可以立块石头,刻几个大字,让游客到此一游。
单说炎帝,目前流行的说法在国内就有四处有规模和影响的炎帝陵。
山西高平炎帝陵、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 、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陵、河南省商丘市炎帝陵并称中国四大炎帝陵。
有专家站出来指出,炎帝是一个封号而不是一个人,处理此类问题最睿智、最具包容性的方式。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具体的地域和个体。他们是文化认同的旗帜,是凝聚力的象征。
我们如今有文字可考是殷商,在那里发现了甲骨文,商,逐渐被人们接受,而二里头作为夏都还存在争议,
历史的书写,我们读书时就知道司马迁和《史记》,但那时又没有卫星勘测,又没有互联网的信息传递,靠看靠听靠走路,能有多大范围?准确度能有多高可想而知。我们敬佩古人的发明,特别是在当时生产力情况下对天文地理的研究,太厉害。我们现在科技手段那么发达,天气预报也很难精准。何况复原数千年前的上古图景?对祖先于蛮荒中开创文明的智慧与勇气,我们唯有心怀敬畏。单凭这些就的向老祖先们跪拜。
闲话少说,酷暑难耐,人们奔赴清凉的山西 ,晋东南的绿荫与山风正宜人。此地正是传说中炎帝活动的一处重要区域:晋城高平,庄严肃穆的炎帝陵静立千年;长治老顶山(百谷山),巍峨的炎帝像俯瞰山川;羊头山、滴谷洞……处处流传着神农尝百草、教民稼穑的古老回声。
如果执着于考证哪座炎帝陵才是“唯一真迹”,那无异于刻舟求剑。散布各地的炎帝陵、庙、祠,本质上都是华夏子孙表达对共同文化源头追思的圣坛,是承载千年香火的文化载体,仅晋城地区就有50余处、长治地区有100余处与炎帝相关的遗迹传说民俗。包容地看待这些文化地标,方显智慧与胸襟。而不是要去非争霸“唯一正统” 。清凉中,漫步于古老的炎帝庙宇,触摸着记载传说的碑刻,感受着延续千年的民间祭祀,或许能对“炎黄子孙”这个称呼,对那段渺远又亲近的上古传说,产生一种更具体、更深沉的体悟。这趟避暑之旅,也可能成为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不要纠结此陵的真与假。
感谢炎帝研究者程原生、米东明先生著作《探索发现炎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