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巴中?
她是承载米仓古道传奇的千年古邑,巴河蜿蜒穿城,纵贯南北,勾勒出川北山水的雄浑轮廓;
她是被誉为“中国革命的露天博物馆”的革命老区,红色土地上,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她又是紧跟时代脉搏的“诗和远方”,红叶节引游客纷至沓来,光雾山夜游融合科技与文化,中华龙舟热潮点燃市民热情。
为何至巴中?
近年来,人们倾向“逃离”人潮拥挤的大城市和著名景区,深入“毛细血管”般的地域,加速发展的“宝藏小城”应运而生。“五一”期间,巴中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88.44万人次。
巴中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切入点,丰富产品供给,完善文旅产业体系。结合实际,打造文化保护传承“巴中样板”,做深休闲度假旅游“巴中实践”,推出文旅融合发展“巴中经验”。
新业态和新场景“破茧成蝶”
6月23日晚,四川广播电视台《探寻古蜀道》第二季“行走米仓道”全媒体直播活动走进恩阳古镇,引导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千年古镇的魅力,观看人次累计高达200万+。
从千人旅游团畅游光雾山,到巴人文化艺术节激活千年文脉,再到“安逸四川·南江之夏”文旅盛宴开启。今年以来,美丽巴山热度值不断“破表”。
能产生这样的热度,得益于实力的突围。
巴中拥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1个4A级旅游景区,巴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
能留住这样的热度,归功于创新的表达。
7月4日,“恩阳梦华录”主题街区文旅项目开街一月有余。每天夜晚、每个周末,依然游人如织,“太惊艳了,从白天到晚上都可以逛,又好看又好玩。”
这条800米的长街,以宋代《东京梦华录》为蓝本,在古镇新场街片区开辟出800米长的“时空折叠带”,与北岸明清建筑群隔河呼应,形成“一河两岸·古今共生”的独特格局。
开街短短三天,共引流18万人次。“就是有了这条主题街区,来恩阳古镇的游客,很多从半天游变成全天游,旅游活力更足。”恩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新场景激活新动能,巴中市的成功案例不止于此。
恩阳科普大视界
今年以来,巴中市加快推进恩阳科普大视界、南江“幻享·米仓道”文旅综合体金宝山浙川茶旅融合产业园、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云顶高山极限运动主题乐园等一系列文旅新场景,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近日,在南江县断渠公园演艺中心,一场梦幻的舞台剧正在上演。梦幻般的音乐响起,一名火星矿工飞身而来,瞬间将全场观众热情点燃……这是焕新后的大型科幻舞台剧目《幻享·米仓道》。
剧目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幻元素融合创新,通过智能声光电、裸眼3D等先进技术,呈现璀璨巴文化的千年流变。
剧目精彩,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游客观众。
围绕“一台戏”,南江县同步打造演出所在地——断渠公园,通过灯光喷泉广场、美食街、游乐场、游船码头等休闲娱乐配套,为本地及外来游客提供丰富的娱乐选项,带动夜经济的发展,打造新文旅新业态。
文旅康养产业要持续蓬勃发展,离不开新场景打造、新业态培育,更离不开新格局的塑造。
5月30日,巴中企业(成都)幸福中心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盛会——巴中文旅示范区“159米仓民宿”专场推介会。
“159米仓民宿”项目是巴中文旅示范区落实“旅游强国”战略和四川省文旅产业链发展部署的重要项目,计划带动新建和改造民宿不少于900家,旨在打造一个集住宿、康养、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民宿集群。
“项目的成功推进,标志着巴中市开启了打造川东北‘旅居养老承接地、产业地、聚集地、幸福地’的新篇章。”巴中文旅示范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前,巴中文旅康养产业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力争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康养目的地。
产业要提格升档,像这样的大手笔投入不可少。
“今年,巴中市新储备文旅康养产业项目不少于60个,概算总投资不低于80亿元,全年招引文旅项目不少于30个,深入实施文广体旅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塑造全新的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格局。”市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好故事和好风景“双向奔赴”
谈及巴中最火热的文旅IP,你会想到什么?是光雾山春赏杜鹃、夏纳清凉、秋品红叶、冬览雾凇的四季皆景;还是“一城四龛”“四龛福城”的奇特人文景观和地理格局;亦或是中华龙舟大赛、中国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的千帆竞渡、碧波争流。
为什么要打造文旅IP?答案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在现实场景中找到了与精神世界的连接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们喜欢有故事的地方,有了故事,便有了与人的连接。
一块坚硬石头、一面山崖壁立。站在南龛石窟嵌满佛像的那一面墙前,岩壁上斑驳的摩崖造像诉说着过往。北宋年间的游人题记、明代文人的诗词,宛如一部镌刻在石壁上的历史长卷。
城市文旅IP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文旅IP,不仅能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南龛石窟
上半年,巴中市印发《巴中市打造“四龛福城”文旅品牌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对“四龛福城”文旅IP的打造。自去年提出整合资源打造该IP后,巴中市成立专项工作组、编制专项规划,还开放北龛石窟、水宁寺石窟、西龛石窟。
南龛石窟景区负责人李盛明介绍,目前游客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45%,门票收入增幅达38%。“四龛福城”已成为巴中文旅新亮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千年石窟的魅力。如青海游客黄秀华所言:“来到南龛石窟,就像穿越了千年的盛世繁华,不虚此行。”
正如“苏超”赛事掀起的热潮,巴中深谙“体育搭台,文旅唱戏”之道。4月19日,以“观四龛福城赏巴河逐浪”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首站(四川?巴州站)在巴中市举行,以活力姿态诠释“动与静”“古与今”的完美交融。
此次大赛落地巴中,既是推动‘体育+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起点,也是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的重要实践。
城市文旅IP的打造不能仅仅停留在举办一次活动、吸引一批游客上,更要实现产业转化,推动相关产业的多元发展。
数据印证着赛事经济的强劲动能。过去一年,10余场国省级体育赛事吸引超10万人次参赛观赛,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周边消费同比增长40%以上。
但巴中并未止步于此。
围绕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巴中市贯通联动光雾山—诺水河、恩阳古镇、科普大视界等景区资源,一体谋划“跟着赛事、节会、科普研学去旅行”,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文章。
城市文旅IP的打造,早已超越“办赛引流”的初级阶段,转而聚焦产业转化:从文创产品开发到特色文旅线路设计,从主题民宿到沉浸式文化体验,体育赛事正成为撬动多元产业发展的杠杆。
文化体验让基因“续脉”,技术赋能让历史“破壁”,赛事演出让城市“沸腾”,旅居乡野让青山“生金”。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出现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文旅IP,让巴中成为“出游必选、旅途必经”的国内外旅游名城。
从“三端”推动红色文旅“三个”转变
巴中的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不少游客在红色主题街区寻景寻味,在红色山村望山观水,走进军史场馆触摸历史……一批又一批游客来到巴中,探访革命旧址、聆听红色故事,红色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航拍
高涨的旅游人气与巴中市丰富的红色资源密切相关。然而,仅这些还远远不够。
如何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文旅?巴中给出的答案是:主动融圈、系统建链、做实支撑、深度融合。
在主动融圈方面,巴中市将加强与浙沪、大别山、川陕渝、陕甘宁等12个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共融共建,在党史研究、政策争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产业协作配套等方面加强区域合作。同时深度融入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共同提升打响“长征丰碑、川陕苏区、伟人故里”等红色文旅品牌。积极参与四川省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提升协作配套的显示度、辨识度,提高在整个产业链的话语权、影响力。
旅游业发展具有鲜明的产业链特征,红色文旅产业链更是具有鲜明的特殊性。
在系统建链方面,巴中市将红色文旅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分别定位为开发端、产品端、市场端“三端”统筹要素配置,拓宽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推动红色文旅从“强资源”到“强品牌”、从“强参观”到“强体验”、从“强景区”到“强目的地”的转变,形成巴中红色文旅特有的感召力、吸引力、竞争力、品牌力,推动线上流量“出圈”、线下持续“变现”,真正把“流量”变为“留量”。
在做实支撑方面,巴中市将统筹保护与开发、动态优化运用产业图谱、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突出重点项目带动、强化科技创新赋能。
巴中是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文旅产业具有独特优势。
巴中市将依托大巴山干部学院,整合全市红色纪念馆、景区、遗址遗迹等资源,建立与市内外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解放军及武警部队、城乡社区的联动合作机制,把红色故事讲活,把红色资源盘活,着力建设享誉全国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大力加强红色文旅人才培育引进,持续举办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研学旅游指导师大赛等活动,全面提升巴中红色文旅从业人员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准。
推动红色文旅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既符合文旅市场基本规律,也是红色文旅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在深度融合方面,巴中市将坚持“红色引领、凸显特色”发展思路,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农商文旅体康融合发展,形成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相互赋能良好格局。
近年来,巴中深耕红色沃土,积极探索红色旅游发展新路,通过活动带动、产品创新,多措并举让游客在游览中感悟红色力量、传承红色精神,进一步推动红色旅游市场不断焕发新活力。
巴中红色文旅产业发展当下有为,未来可期。
优服务和优保障“花式宠客”
从志愿服务站内准备的急救包,到多平台联动引导游客错峰出行,再到建立即诉即赔、快处快赔的工作机制……
在第二十二届四川光雾山国际红叶节期间,光雾山片区累计接待游客78.42万人次。没有一名游客滞留,没有一起安全事故,这样一份答卷离不开巴中市上下优化公共服务的持续努力。
招待好“远方来客”,真诚是“必杀技”。
光雾山红叶景观
“有游客怕白跑一趟”,光雾山就每天全网发布红叶观赏指数和天气预报;“有游客怕坐不上观光车堵在山上”,光雾山就按单次运力1.1万座调配各类观光及摆渡车320辆……光雾山把服务做精细、落到实处,服务的触达性进一步增强。
不仅是光雾山,巴中上下同样如此。
遇到游客投诉怎么解决?去年巴中推广赔偿先付等制度,对有争议、有投诉的消费,第一时间先退款再处理,减少纠纷时间。以更优质的服务,让人们“心有所动、行有所至、游有所值”。
和节会一样,体育赛事对城市服务和保障能力的考验更具专业性与复杂性。场上拼的是技术和实力,场下比的是诚意与豪气,唯有“绣花功夫”与“硬核实力”兼具,方能交出令赛事参与者与游客都满意的答卷。
而2025中华龙舟大赛四川巴中恩阳站的成功举办,则是巴中应对国家级赛事服务保障能力的“实力认证”。
1500人次的警力投入、布满赛场的智能监控、10余项详尽的应急预案(包括极端天气应对)筑起坚固防线;200名医护人员、8个河边急救点、随时待命的水上救援艇与AED设备,确保任何突发状况都能第一时间响应。
面对此次赛事“大考”,中国龙舟协会给出了一个远高于预期的评价:赛事组织、竞赛执行水准之高完全不像一个初次登台的“新手”。背后,是极致专业的保障体系和用心用情的服务态度在强力支撑。
游客“用脚投票”是最真实的反馈。
近年来,巴中市深入推进文旅服务融合,加快构建舒适便捷文旅设施体系,提升游客服务体验,坚持以游客为中心,找准小切口,从具体的文旅消费细节入手,全过程优化服务。
初见是缘,再见倾心。
正如艾青诗句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当这座城市用真心、暖心、走心换来游客顺心、安心、舒心,在情绪价值的带动下,这里也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诗和远方。(来源:巴中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