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美食,承载着地域的文化与记忆,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醇厚。贵州省修文县六广镇的臭豆腐,便是这样一道独具魅力的非遗美食。
罗明菊在自家的豆腐作坊制作六广臭豆腐。
明清时期,六广镇作为贵阳通往黔西、毕节的关键交通要道,商贾云集、旅客往来不断,贸易一片繁荣。臭豆腐,这一独具特色的美食,便由外地商人引入六广镇。此后,六广人民依据自身口味偏好,不断调试改良,历经岁月沉淀,最终孕育出独具六广风味的臭豆腐。如今,六广臭豆腐制作技艺已被申报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璀璨明珠。
罗明菊在自家的摊位煎制六广臭豆腐进行售卖。
清晨7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六广郑家臭豆腐作坊的灯光已悄然亮起。罗明菊,这位六广臭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即将开启新一天的臭豆腐制作之旅。
走进作坊,罗明菊正专注地挑选着本地盛产的优质黄豆。“选料可是关键的第一步,这些黄豆得颗粒饱满、色泽鲜亮,才能做出高品质的臭豆腐。”她一边挑选,一边向笔者介绍道。选好的黄豆要用清澈的山泉水浸泡一整晚,待黄豆充分发胀、色泽光亮,便可以磨成豆浆。将豆浆装入大锅,用柴火慢慢煮沸,柴火的温度和火候的把控,全凭罗明菊多年的经验。“火候大了,豆浆容易糊;火候小了,又煮不透,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罗明菊笑着说。
外地食客特意驱车到六广镇吃六广臭豆腐。
煮沸后的豆浆,被舀至事先准备好的过滤器具中。在过滤过程中,豆渣留在上层,细腻的豆浆则缓缓流下。随后,将适量的酸水倒入豆浆中,随着酸水的加入,豆浆逐渐发生奇妙的变化,开始变稠,最终变成嫩滑的豆腐花。
接下来,罗明菊把豆腐花小心地盛放到固定的方形器皿中,用棉布仔细包裹好豆花,隔着木板,利用重力器具置于木箱上挤压7至8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水分被榨走,豆腐逐渐成形。将成型的豆腐取出,经过几个小时的风干后,再将其切成均匀的薄片。在这个季节,切好的豆腐片一般放入木框中发酵2至3天,期间还需进行一次翻面操作。等到豆腐开始发霉,散发出轻微的臭味,这标志着六广臭豆腐正式“诞生”。至此,一颗普通的黄豆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成为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油煎好的六广臭豆腐色泽金黄,口感嫩滑。
当被问到六广臭豆腐的独特之处时,罗明菊自信地说:“六广臭豆腐质地软滑,味道醇厚,独具特色。它拥有多种烹饪方式,可烘烤、油煎、小炒,每一种做法都能带来不同的味觉体验。不过,经过众多食客的品尝和比较,油煎的口感堪称最佳。油煎的时候,火候和时间也很重要,要煎到外皮金黄酥脆,里面还是嫩嫩的,这样吃起来才香。”
罗明菊今年50多岁,20岁嫁到郑家后,便继承了婆婆制作六广臭豆腐的工艺。如今,她制作六广臭豆腐已有30余年,凭借着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坚守和精湛技艺,在她的精心经营下,六广郑家臭豆腐美名远播。她生产出来的臭豆腐不仅在当地供不应求,还远销至广州、江苏、重庆等地。
制作好的豆腐切成小片放入木框进行天然发酵。
在罗明菊家豆腐摊位,笔者遇到了一群特意前来品尝六广臭豆腐的食客。一位来自外省的游客兴奋地说:“我们今天是特意开车来六广吃臭豆腐的。之前就听朋友说这里的臭豆腐特别好吃,今天一尝,果然名不虚传。六广臭豆腐油煎最好吃,外酥里嫩的口感,搭配上独特的臭味和醇厚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旁边一位本地食客也附和道:“我从小就吃六广臭豆腐,这么多年了,还是这个味道,百吃不厌。这是我们六广的骄傲,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品尝到这道美食。”
制作六广臭豆腐的本地小黄豆泡发后颗粒饱满、色泽鲜亮。
从精心选料到严格制作,六广臭豆腐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它不仅仅是一道令人垂涎的美食,更是六广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六广臭豆腐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让这一非遗美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