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一种充满诗意与温情的休闲方式 ——“围炉煮茶” 悄然走红,尤其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成为社交与消费的新潮流。看似新兴的 “围炉煮茶”,实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古代文人生活的日常写照,如今却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魅力,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人眼中的顶流风尚。
围炉煮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那时,中国人就已经有了煎煮茶汤、围炉夜话的习俗。在寒冷的冬日,人们围坐在温暖的炉火旁,将茶壶置于火上,看着茶汤在壶中翻滚,水汽氤氲,茶香四溢。这种场景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唐宋时期,点茶之风盛行,人们将茶叶碾成粉末,放入茶盏中,用沸水冲点,再用茶筅搅拌出丰富的泡沫,还发展出了茶百戏等精妙的点茶活动。在云南、甘肃、陕西等地,至今还保留着与围炉煮茶类似的习俗。云南的 “火塘烤茶”,又称 “糊米烤茶”,利用屋内烧水或煮饭的火坑,先将土陶罐放在火塘烘烤,再把米烤香,接着把茶烤香。而甘肃、陕西的 “罐罐茶”,则是将茶叶放入小陶罐中,在火炉上慢慢熬煮,煮出的茶汤浓郁醇厚。这些传统习俗,都是围炉煮茶的历史传承,见证了茶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与演变。
到了现代,围炉煮茶在沉寂一段时间后,于 2021 年在浙江丽水等地重新兴起,并逐渐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2022 年冬季,更是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突然火爆,成为年轻人休闲社交的新宠。如今,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围炉煮茶的相关内容铺天盖地。小红书上有近 20 万篇笔记分享围炉煮茶的玩法攻略,从煮茶器具的选择,到搭配的茶点推荐,再到拍照打卡的技巧,应有尽有。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围炉煮茶” 话题下的视频播放量截至 2023 年 1 月已超过 40 亿次,视频中展现的围炉场景,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目光。
那么,围炉煮茶为何能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爆火呢?从消费市场的角度来看,围炉煮茶满足了年轻人对新鲜事物和仪式感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年轻人渴望有一个能让他们慢下来、放松身心的空间。围炉煮茶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景,让他们能够暂时逃离忙碌,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惬意。与传统偏重商务性的茶社不同,围炉煮茶形式更加大众化、生活化,人均消费 100 元左右的价格,也在年轻人的接受范围之内。许多商家为了迎合这股潮流,纷纷推出围炉煮茶套餐,一些原本售卖奶茶、咖啡、酒类的店铺,也摆上了泥炉,搭配古香古色的茶具、器皿,以及书法、国画、插花等中式元素,营造出暖冬氛围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消费。在一些城市的茶馆,周末和节假日时,围炉煮茶的茶位常常供不应求,需要提前预约。
从社交属性来看,围炉煮茶为年轻人提供了全新的社交方式。在围炉的过程中,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关注着炉火上的茶壶和烤盘上的食物,需要不时翻动食物,防止烤焦,这种互动性强的活动,减少了年轻人玩手机的频率,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交流。在温馨的氛围中,朋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陌生人之间也更容易打开话匣子,结交新朋友。对于热衷古风文化的年轻人来说,围炉煮茶更是满足了他们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向往,让他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再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随着国潮的崛起,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围炉煮茶” 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巧妙结合,借由新鲜的消费场景,让更多年轻人在享受煮茶乐趣的同时,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当年轻人参与到围炉煮茶的活动中,他们不仅是在体验一种休闲方式,更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2022 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而围炉煮茶的流行,则是这一文化传播的生动体现。
然而,围炉煮茶在火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其多使用炭火,在室内进行时,如果通风不畅,容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上海、武汉、山东等地都出现过因在室内围炉煮茶不当而引发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北京市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曾做过模拟实验,在一间约 60 平方米的密闭房间内点燃炭火,仅 15 秒钟,一氧化碳检测仪就发出报警声,不到 3 分钟,铁盆下方的纸张烧焦,竹制架子被烧黑。消防员提示,一氧化碳浓度一旦达到 0.05%,就可能使人中毒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享受围炉煮茶的乐趣时,一定要选择通风良好的环境,时刻注意安全。
展望未来,围炉煮茶有望继续发展,成为一种持久的社交文化现象。随着消费者对品质和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商家可以进一步优化围炉煮茶的服务和产品,例如提供更多种类的茶叶和茶点选择,举办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如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等,让消费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茶文化。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围炉煮茶场所的安全监管,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和规范,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安全。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围炉煮茶这一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休闲方式,将在未来持续散发魅力,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温暖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