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说山西好风光……右手一指是吕梁。”如歌中所唱,在巍峨挺立的吕梁山脉中,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不断激荡起雄浑壮阔的时代浪花,推动着人类文明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在吕梁市境内,以876公里的长度为链,深度融合交通与旅游两大元素,将沿线的72个景区景点“连珠成串”,带动30余处农业特色产业园区蓬勃发展,成为该市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的最美见证。
一路文旅,诗和远方入眼来
“你晓得,天下的黄河几十几道弯哎……”在吕梁山脉的蜿蜒曲折中,九曲黄河回旋婉转,处处可见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走走看看,一路沉浸式体验,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色让我惊喜连连。”来自北京的游客李想,驾驶房车与三五好友一路打卡至中阳县弓阳村露营地,他兴奋地说道,“这个位于上顶山脚下的村落,被群山环抱、溪流萦绕,简直太美了!”
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沿线的弓阳村依托上顶山景区开展休闲度假、康养体验等活动,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并被评为“山西省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
不仅如此,吕梁市还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规划构建黄河古韵文化、关帝山生态、汾河晋商文化长廊、黑茶山红色圣地四大核心片区,突破了吕梁山区交通不便的瓶颈,形成“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旅游公路网。
如今,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吕梁段沿线,72个景区景点悉数展现在游客眼前。据山西·文旅云测算,今年“五一”假期,吕梁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75.90万人次,同比增长11.95%。
一路产业,金山银山富万家
位于“中国红枣之乡”临县的开阳村,2022年被省自然资源厅评为“沿黄美丽乡村”,2023年又成为吕梁市重点打造的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之一。该村充分利用“古枣树群”这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带动100多户脱贫户和500多户农户实现稳定增收。每逢红枣成熟季,周边游客纷纷前来开阳村沉浸式体验农家休闲采摘乐趣。
山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勤说:“‘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从我们村口经过,将红色文化区、黄土文化区等旅游景点紧密连接起来,使得以粽子为主题的青塘粽子主题文化节被更多人了解和参与,推动了青塘粽子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融合发展,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在“青塘粽”产地——临县青塘村,目前有近2600人从事与粽子相关工作,全村已发展粽子加工企业150余家,年产值达1亿元。“青塘粽子”声名远扬,远销陕西、北京、上海等全国10多个省市。
如今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已带动沿线30余处农业特色产业园蓬勃发展,助力黄河沿岸160万亩红枣产业焕发新生,并推动沿线村镇通过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关联产业脱贫致富,惠及群众18万人。
一路传承,黄河文化放光彩
今年5月,碛口岸边,大型户外实景演艺《如梦碛口》在夜色中震撼上演,观众沉浸其中,叫好连连。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在此情此景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行走在碛口古镇街头,随处可见牵着毛驴的村民大声吆喝,并不时唱几句当地民歌。吕梁籍返乡创业青年李赵指着明清古街介绍,为充分利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带来的机遇,他们引进了“晋商驼道”平台,在碛口古镇及“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沿线设立移动网点,助力吕梁特产通过“晋商驼道”走向世界。近年来,碛口古镇在严格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以文旅融合的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功传播了黄河文化和晋商文化。
千里山河,一“路”相连。“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串景区、带产业、续文脉、富百姓。临县文化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李鑫告诉记者:“碛口古镇被誉为‘活着的古镇’,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当地百姓也吃上了‘旅游饭’。目前,拥有3万多人口的碛口,已发展各类民俗客栈、农家乐40余家,旅游饭店60余家,旅游商品经营户120余家,解说员近100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