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入境大厅里,一群泰国游客正兴奋地比划着手机,用泰语交流着即将开启的成都之旅。
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容、跨境支付便利化升级等多重利好加持下,无数外国游客将成都作为认知中国的第一站、第一城。
7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聚焦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这座城市的文商旅体融合实践,正以独特方式向世界递出一张“立体名片”。
成都,被赋予了向世界游客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独特使命。越来越多的游客从成都“走进中国”,而成都也正在加速“走出去”。
世界的城,文化的城
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要求成都发挥主干作用,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而成都之所以是成都,正是以其地域文化为根基,氤氲为独具特色的茶馆文化、火锅文化、蜀锦文化、川剧文化、熊猫文化……在文商旅体融合中相互激发,彼此辉映。
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成都拥有4500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古都。成都总是与这样的历史佳话和故事相连:李冰治水安民、文翁兴学化蜀、扬雄学甲天下、杜甫卜居寄情……千年文脉的不断演进,文化之魂的不断发展,孕育出特质鲜明、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
以文化为锚点,成都如何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什么才是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或许我们可以从公认的意大利城市米兰说起,米兰以丰富的文化古迹、独特的料理、充满活力的夜生活以及享誉全球的传统歌剧迎来了全球的游客……当然还有意甲联赛中的米兰双雄,更是吸引着球迷来为心目中的球星呐喊。
米兰的启示在于:单一景点效应时代已结束,世界级城市比拼的是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吸引力总和。游客来到一座城市,是在寻求一种沉浸式氛围——能触摸历史、感受当下、展望未来、并沉浸其中的城市生活美学。
换句话说,一座城市的文化吸引力,需要物质载体与体验场景的双重支撑。
那么,属于成都的城市生活美学,便是以“公园城市·幸福成都”为理念的解题思路:成都已建成的天府绿道体系5188公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生态场馆,铺展出一幕全民健身的新场景。以公园城市为基底,在文商旅体融合中,成都市已经拥有全球闻名的“烟火气”,还将呈现出一派五光十色的乐活场景。
以成都的夜生活为例,近年来,成都打造出了一批具有成都特色的夜间消费场景。如锦里古街、宽窄巷子等历史文化街区,在夜晚灯火辉煌,游客们可以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品尝着地道的成都小吃,欣赏着川剧变脸等传统表演,感受着成都的独特魅力。
今年以来,成都市文旅产业的乘数效应还在持续放大,打卡成都,在众多游客眼里具象为一场体验爆棚的美食之旅、一场无与伦比的川剧变脸表演、一次与大熊猫的亲密接触……2025年暑期旅行预订高峰已经到来,成都暑期旅游热度“爆表”。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2025年暑期整体文旅预订增速,同比上涨近38%。
跨境支付,方便到底
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有一个面向各国友人开放而便捷的消费环境。在这方面,成都延续了“与人方便”的绵延千年创新基因,全力打造全域全业态的消费新场景。
北宋时期,成都交子务发行的世界首张纸币,开创了金融便民的先河。经常有人会探求,为何交子出现在成都?一个共同的认知是,彼时发达的商贸流通和消费场景,刺激了交子的出现。其创新的原始推动力,可谓“与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的民风民情。
千年来,通过创新来支持商贸流通和消费便利,一直刻在成都人的基因里。今天,当一位国际友人来成都消费,那成都的公共服务和消费场景,应该提供怎样的便利?
《成都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行动方案(2022-2025)》明确要求,2025年前实现重点商圈外语服务标识覆盖率100%,外籍人士15分钟生活圈覆盖率达90%。今天的成都,“与人方便”体现在时时处处的各种消费场景里。
在天府国际机场、宽窄巷子、都江堰景区等重点区域,设立AI智能翻译屏,提供了14种语言实时翻译、问询、金融咨询等服务,一些重点餐饮企业,双语菜单全覆盖。
在成都的全国首个国际数字化消费示范街区春熙路-太古里商圈,支付系统支持中英文播报及16个国家语言翻译服务,部分国家和地区消费者还可使用本国支付工具扫码交易,真正实现了“跨境消费无障碍”。
为了跨境支付便利化,成都提供了游客在“吃喝游购娱”全方位的最新体验。全市布设支持40种语言的智能支付终端4.2万台,在IFS、太古里等商圈实现外卡POS机覆盖率100%。
更具突破性的还有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成都共建的“数字人民币文旅应用实验室”,在宽窄巷子试点“非接触式非遗消费”,游客可通过数字钱包直接购买蜀绣数字藏品。
而在天府国际机场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不仅可以办理银行卡、电话卡、兑换钱币等业务,还提供41种外币的双向兑换服务。刚从泰国抵达成都的游客纳塔蓬感慨道:“以前在其他国家旅游,换钱、办卡都要跑好几个地方,没想到在成都机场就能全部搞定,太方便了!”
这一系列的“与人方便”,就是想把成都打造成一个“方便到底”的国际消费中心。
本土活力,全球分享
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绝非仅靠吸引全球游客到访,更需以文旅创新为引擎,推动“蓉品出海”,让来自烟火成都有足够的识别度,进而行销世界。
2024年,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厅,来自中国的青铜面具和“二十四伎乐”掀起“中国巴蜀风”与达·芬奇手稿同台展出时引发的震撼,印证了成都文化基因的世界性共鸣。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传统基因现代表达、本土活力全球分享,是成都市历经探索和实践确立的核心理念。
前不久,在成都落幕的第九届国际非遗节上,蜀锦、漆器等古老技艺,借力现代设计的巧思与电商平台的东风,招徕了络绎不绝的Z世代游客,达成了高达数亿元的非遗品牌IP签约总额与近两千项的现场合作意向。
活力成都,最受Z世代年轻人的青睐。成都是一个“年轻人”的城,年轻人闪现在各行各业、各时各处。根据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成都市14—45岁的青年达960.36万人,占成都市总人口的45.87%,成都中青年人的比例在不断增长。中青年人口规模大、比重高,既有热气腾腾的烟火味儿,又有蒸蒸日上的精气神儿。
而“慢活”和“会耍”,即成都青年的关键词。而成都对青年人是骄纵的,妥帖呼应“慢活”的节奏与“会耍”的激越,延展出多元的消费场景——历史厚重和现代时尚彼此交融——这就是成都面向世界时尚表达。
8月7日—17日,第12届世界运动会将在成都举办,本届世运会设有34个大项、60个分项256个小项,涵盖众多非奥体育项目,诸如轮滑、皮划艇、马拉松、跑酷、浮士德球、攀岩等运动项目。这场国际体育盛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竞技舞台,更是青年人的欢乐盛宴。
借着世界运动会,成都当然不会错过这次机会,它将向着“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发起一次冲锋,呈现一场精彩大戏。
成都市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决策部署中,明确以文创、旅游、赛事三张城市名片,搭配国际美食、音乐、会展三大都市功能作为时代表达。始终紧紧围绕 “三城三都” 这一城市品牌目标,以更大气魄放眼世界、对标国际、系统谋划、开拓创新,努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
如今,通过一揽子顶层设计和政策定向,以及一系列精心策划、组织实施的措施,成都的文商旅体融合已实现巨大进展。如今,最新的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成都“公园城市·幸福成都”的城市品牌更加明确,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再次为成都这座城市的未来,擘画了宏丽的图景。
人人向往的成都活力,就是成都的全球标签。
(作者 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