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哪儿凉快去哪儿” 成为民众出行的核心诉求,避暑游热度一路攀升。从江西的山水间到甘肃的古迹旁,各地依托自然禀赋与人文特色,以水为媒打造多元 “清凉” 文旅业态,不仅为游客带来舒适体验,更点燃了夏日经济的新活力。
江西:山水与文化交织的避暑盛宴
在江西南昌梅岭镇,水上漂流项目成为夏日里的 “流量担当”。湍急的水流裹挟着游客的欢声笑语,在青山绿水间穿梭,既驱散了高温带来的燥热,又让人们在刺激与清凉中感受自然之趣,成为市民周末短途游的首选。
湾里太平镇则瞄准年轻群体,将溯溪与民宿巧妙结合。白天,游客们踩着清澈溪涧的鹅卵石,在树荫遮蔽的溪谷中戏水、野餐,与好友畅谈;夜幕降临,依山而建的特色民宿亮起暖灯,游客们在山间的微凉空气中仰望星空,体验 “白天玩水、夜晚纳凉” 的惬意生活,这种沉浸式避暑模式迅速在社交平台走红。
地下溶洞成了跨省及入境游的热门之选。江西万年神农宫凭借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天然优势,洞内恒温 21℃的 “清凉结界” 吸引了大批游客。暑期以来,已有 4 个东南亚国家的旅行团专程前来,马来西亚游客李女士表示:“在溶洞里完全感受不到外面的炎热,钟乳石景观与凉爽气候的结合太奇妙了。”
新余的水上乐园则主打 “趣味挑战”,水上闯关、亲子水寨等项目让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都能找到乐趣,日均接待量较平日增长近三成,成为当地夏日消费市场的亮眼名片。
甘肃:古迹中的清凉服务升级
面对暑期旅游高峰与高温天气的叠加,甘肃景区以 “服务降温” 提升游览体验。嘉峪关关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推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开放全部检票闸机减少排队时长,增加志愿者引导分流,加密摆渡车班次缩短露天步行距离;在电瓶车停靠点加装的喷淋降温装置,能让周边温度瞬间下降 3-5℃,搭配遮阳伞形成 “移动清凉站”。
“我们每天根据客流数据动态调整设施布局,比如周末会在入口处增设临时降温点。” 嘉峪关关城景区副总经理曹文娟介绍,这些措施实施后,游客投诉量下降了 40%,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 3 万人次。
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古迹,各地通过精准捕捉游客 “避暑刚需”,将高温劣势转化为消费优势。水上项目、溶洞奇观、夜间民宿等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丰富了夏日文旅产品供给,更推动 “清凉经济” 从单一游玩向多元消费延伸,为暑期经济注入持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