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北京中轴线作为体味北京独特文化魅力的旅游目的地。随着今年暑期的到来,中轴线上多个点位客流明显增加。
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中部的正阳门和南端的永定门。据悉,永定门城楼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修缮,完工后会进一步丰富展陈,助力中轴线文化传播工程建设。
永定门城楼推动文物活化和文化宣传
7月9日一早,记者来到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站在复建的城楼之下,阳光在深沉的青灰色城砖上跳跃。从永定门公园北口进入,行走在中轴线上,道路两侧便是永定门御道遗存,这条由花岗岩条石砌成的道路,是北京一条重要的古代高等级道路设施遗存,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需俯身才能近距离观赏。
永定门的“永定”二字,寄托着对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的深切祈愿。北京中轴线申遗,让这个中轴线南端古老坐标的意义远超其物理空间的定位。它从一座防御性的城门,升华为一个象征文化连续性与民族认同的精神地标。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永定门城楼前的小广场比往日更添了几分热度。护城河畔的健步道上,晨练的人们步伐轻快;几名摄影爱好者架起“长枪短炮”,耐心等待光影在城楼飞檐上绘就完美瞬间;游客们也纷纷驻足拍照。走进城楼内部,便能看到图文并茂的永定门历史文化展,展览将永定门在中轴线整体格局中的关键作用阐释得尤为清晰。
市民在永定门城楼前散步。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中轴线申遗成功以来,永定门城楼文物活化、文化宣传工作稳步推进。据了解,永定门城楼接受集体预约参观。“中轴线申遗成功后,永定门城楼的接待量在持续增加。”东城区文物研究中心综合部部长田雯雯介绍,永定门城楼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配合了多个节目组前来拍摄,举办多场活动启动仪式。近日,东城区在永定门广场举办2025年东城区文化探访活动,现场发布了10条文化探访线路,并首次解锁中轴线巴士体验。
“我们将在下半年对永定门城楼进行修缮,完工之后,会对展陈进行一个比较大的提升。”东城区文物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岩清介绍,此次修缮包括永定门城楼建筑物的修缮;更换城楼的安防、消防器材;对永定门城楼进行环境监测,进一步做好保护措施等。
市民观看永定门城楼内的展览。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正阳门成为中轴线“活态保护”典范
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是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点,也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城的正门。正阳门被亲切地称为“大前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情感。作为中轴线最醒目、保存最完整的城门建筑,正阳门近期迎来客流小高峰。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正阳门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迎接世界遗产时代的新使命。
中轴线申遗成功带来的变化不仅在于人气,更在于空间利用的优化与开放度的提升。在正阳门东侧,依托古老城墙基础改造的免费开放区域绿树成荫,成为周边市民晨练、休憩的“城市客厅”。石阶上,老人们闲话家常,孩童追逐嬉戏,古老的城墙砖与现代生活场景和谐相融。
更引人注目的是正阳门箭楼的保护利用升级。在严格的安全评估和文物防护措施保障下,去年12月底,正阳门箭楼经修缮重新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又一处向社会开放的重要遗产点。登上昔日的防御要地,视野豁然开朗,向南望去,前门大街的人流与复建的仿古牌楼尽收眼底;东西两侧,北京坊的现代建筑群与传统街区肌理交织。
同时,北京中轴线非遗研学体验活动也逐渐升温。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有机会在饱览北京中轴线美学建筑的同时,深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年刚预约开放时,每天限客800张门票,现在已经增加到1200张门票。”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讲解员李思含介绍,针对暑期客流高峰,正阳门也做了专门的预案,包括防暑降温、人员疏导等方面。
正阳门周边安装多功能气象站设备。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世界遗产的身份意味着更高的保护标准。记者注意到,正阳门已提升科技监测手段。在城楼和箭楼的关键部位,微变形监测传感器等设备正在持续工作,实时监控砖木结构的细微变化,为预防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介绍,目前正阳门的科技监测设备共5种,可以测量震动、位移、沉降等。此外,箭楼内关于正阳门历史和中轴线价值的展陈也进行了数字化升级。
今年1月,位于正阳门箭楼脚下的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在完成前期压力测试后,正式对外免费预约开放。方舱内陈列着近三年考古发掘的一具镇水兽,镇水兽下的雁翅泊岸和一座桥体也同步亮相。考古方舱和前门大街上的铛铛茶饮、中轴线主题AI摄影新体验等,成为东城区中轴线上又一生动的文物活化利用点位。
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游客参观镇水兽。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申遗效应点燃“北京时间”体验热
北京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北端点,也是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北京鼓楼、钟楼两座古建筑始建于元至元九年,现存鼓楼为明朝永乐年间重建,现存钟楼为清朝乾隆年间重建,是古都的报时中心,见证了历史变迁,是古代北京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以来,位于这条“龙脊”北端的地标持续火热,尤其是鼓楼这座承载着 “北京时间”密码的建筑,不少游客登上这座古老的“报时中心”,聆听穿越时空的暮鼓声。
记者注意到,在游览鼓楼的队伍中,年轻面孔占了多数。“我是刷短视频看到鼓楼夜景和击鼓表演,特别有感觉,所以暑期一开始,第一站就来到了北京。”河北高中生小雯说。
游客参观鼓楼。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为了让游客了解古时的“暮鼓晨钟”,感受浑厚的鼓声,鼓楼二层每天定时为游客进行击鼓表演。位于鼓楼一层的“时间的故事”常设主题展览,应用数字化技术,成为游客探访的亮点,以动态画面生动演绎了日晷、碑漏、铜壶刻漏、时辰香,中国古代四大类计时仪器的工作原理。
运用互动触屏技术,北京钟鼓楼曾使用过的计时仪器——铜壶刻漏被数字化复原,游客轻点屏幕,便可拆解其精妙的构造,了解其计时原理,直观感受中国古人的智慧。“以前看实物模型不懂原理,现在动画演示一看就明白,孩子特别感兴趣。”一名带着孩子参观的家长说。
游客在鼓楼挑选文创产品。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副所长余慧介绍,为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喜好,文保所和运营团队合作,将鼓楼院内原先的配房改造成茶饮空间和文创店,推出具有钟鼓楼特色的特调饮料和文创产品。茶饮店会根据季节推出不同的特饮,其中,钟楼灰和鼓楼红特饮特别受游客欢迎,而在文创店内,时间护照和中轴线护照也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专程前来集章打卡。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