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多高的院校毕业的学生,都要切记一点:不要矫情,不要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当中。不然到时候,哪怕你真的有硬实力,但要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别人也会看不上你。
就像清华的情侣,听起来确实挺让人觉得厉害的,如果读到博士阶段还能双双被分配到同一个单位工作,那自然就是完美的双向奔赴了。
然而最近有一对清华的博士情侣,他们的言辞字里行间,让人感觉到了一丝丝的傲慢和不适。
“还以为你俩去西藏了”,清华情侣称去西部奉献,占便宜还要卖乖?
要说现在大学生毕业首选的地方在哪儿,相信不少人的答案肯定是一线和超一线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成都应该不算小了,也算是近年来比较新兴的热门选择地。
但你听说过把成都称作要去祖国西部历练、奉献青春的地方吗?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大其词了。
因为在我们的寻常认知里,去成都找工作就业,顶多算是个人的正常职业选择。要是清华的学生去了当地的国企研究所,那也就是正常发挥。
这实在算不上是什么过分牺牲的行为。不过我们也得客观看待,要是这些情侣去的真是甘肃、西藏、新疆这些地方,哪怕他们不这样宣称,大家也会觉得他们确实是去奉献了。
在这篇文章里,有一对清华的博士情侣,一个来自湖北,一个来自新疆,他们2015年一起考入清华的同一个系,本科毕业后一起成为直博生。
现在到了找工作就业的时候。两人分别被成都的公司录用,一个进了中航工业集团,另一个进了成都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0研究所。
两人从事的确实是国防事业。可很多大学生不太理解,为什么文章作者要认为这是一种奔赴的青春呢?
这似乎暴露了写文章的人可能也是个眼界较高的人,在他心中,大学生就业的标准要求比较高,比如只想留北京拿户口,觉得所谓的北上广优先级才是最高的。
而除了北上广,其他地方在他眼里大概就众生平等了吧。
大家都认可清华的博士情侣自然是极为优秀的,只是为何要刻意去宣扬他们呢?想必是因为他们足够优秀,是学生群体中突出的典范。
而他们所能起到的最大激励作用,其实就是帮助小镇做题家,以及诸多迷茫的普通学生找到未来的出路与参照范本。
对于一名普通学生而言,他可能本身就是从农村或者真正的西北地区走出来的孩子,他若能留在成都工作,那可是全家人都深感骄傲的一件事。
这个时候可不能以清北的标准居高临下地给普通学生指手画脚,不然就会让人觉得有些不接地气了。
有人说有一个学校写的文章提到优秀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可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他们是通过选调去了各省的省厅。这难道也能算基层吗?
写关于优秀学生的文章到底更多是为了哪一部分同学的利益,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好好考虑并衡量一下。
毕竟得用一个让普遍大学生都能接受的标准去写文章,这样才可以尽量避免众口难调的情况出现。
而且要把这些优秀的就业地点的具体位置标注出来,比如西北的核安全中心,倘若其距离大唐不夜城步行只有10分钟,那就不应该让大家觉得这个大学生是长途跋涉去了一个远离市区的地方默默坐冷板凳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