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原财经
作为酒店界的金字招牌,在传统五星酒店的运营方法论里,绝对不包括「如何摆摊」这一项,太掉价了。
不过最近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高端酒店们扎堆出来卖小吃了,“包子馒头熟食炒菜快餐甜品”应有尽有,标准是百万后厨的,配上星级大厨的水平和地摊的价格。怎么看都是违背祖训的举动。
新潮流新风尚?不,可能只是对五斗米折腰。
星级酒店光临凡间
1983年广州白天鹅宾馆敞门迎客,那是霍启刚的爷爷、“港澳教父”霍英东牵线建造的,邓公两度下榻于此,感慨“看来我们还要再开放一些城市”。后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下榻,霍英东专门从收藏家手里买下一辆限量版的皇家蓝加长版劳斯莱斯,那次接待女王非常满意。
白天鹅宾馆奠定了我国星级酒店的一座里程碑。
引进侨外资后,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南京金陵饭店、上海华亭宾馆等酒店拔地而起,立于平房筒子楼间犹如异次元怪物,那时的宾客是的「真·往来无白丁」。
作家海岩曾撰写过一本《五星大饭店》,他本人任职的昆仑酒店,是我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和管理的五星级饭店。
随着大门打开,2000年前后,波特曼丽思卡尔顿、浦东香格里拉、浦西四季等国际大牌五星级酒店出现在上海,2006年前后的北京西城金融街,洲际、威斯汀和丽思卡尔顿三家奢华酒店同台献艺,董事长及企业高管们踢踏着皮鞋争相入住,期待着上市敲钟。
它们都曾是国内的奢华天花板的代表,就像风口上的猪会飞,第一批星级酒店基本都赚得盆满钵满。
而在五星级酒店里,不止住宿,名利场中心实则在餐饮部:觥筹交错间尽是飞天茅台跟麦卡伦,环境要高雅大气,氛围感和仪式感必须拉满,食材要稀缺珍贵,连煎蛋都得配个松露,在这里谈个生意,怎么着都得千万起步。常年流连于此的网红甜甜说,“光是待着就感觉人生充满希望。”
然而不和谐的一幕出现了,从一线城市到县域街头,星级酒店“变形记”正在上演:
天津的丽思卡尔顿酒店,推了辆黑色移动汉堡车整活,58元一个的和牛汉堡,引得游客疯狂排队打卡。
四川的希尔顿主厨,亲自站在巴中街头,叫卖卤味;北京的王府半岛,绿色可丽饼手推车频频营业;河南三门峡的澳门天子酒店门口卖起十元一份的黄花鱼、红烧排骨。
浙江绍兴咸亨酒店的外摆区,非遗臭豆腐在油锅中滋滋作响,整条鲁迅中路都被浸润到香气。同城的绍兴国际大酒店、绍兴银泰大酒店,靠外摆日入过万。
杭州某饭店给外摆餐车装上大堂同款的雪松香,市场总监说,“我们要让顾客觉得,买的不是一块扎肉,而是五星级生活方式的碎片。”
如果你关注相关资讯的话,往前回溯,上海瑞吉酒店去年就卖起了生煎,8块钱4个,18元还可以买到“英式松饼+咖啡”套餐。
小红书平台上,关于“五星级酒店摆摊推荐”的笔记超过159万+篇;再打开短视频,各大奢华酒店都上线了团购套餐,直播间有个印象很深刻的评论:如果连丽思卡尔顿都能摆摊,别的酒店还好意思端着吗。
犹记得2020年的疫情期,#武汉五星级酒店路边卖早餐#的话题曾以超高热度斩获6000万阅读量;时隔五年,高端酒店放下身段再燃摆摊风,反而愈演愈烈了。
五星级酒店突然做快餐,跟小摊贩抢生意,所图为何?背后其实是一场行业的集体自救。
食萧条时代
对于现下餐饮消费的收缩,网友们造出了个新词,叫“食萧条”。
从市场环境来看,这几年酒店行业的日子确实举步维艰。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星酒店平均入住率仅为58.3%,和2019年相比,下降了近15%,餐饮收入更是直接暴跌超过三成。
高端酒店的政商宴请动辄人均四位数,所以政务接待曾是五星酒店的主力客群,但2013年一则《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让五星酒店与政府会议几乎绝缘。今年5月上面发的一封文件再次加了把火,其中提到“公务工作餐不得提供酒类”,被不少人称为“史上最严禁酒令”。
于是体制内掀起了一股史无前例的整治违规吃喝风暴。一位餐饮老板算了算账,表示自家包厢上座率从70%骤降至30%,单桌消费金额从人均300-500元降至150元以下。“以前一桌宴请,光茅台就能开3瓶,现在连啤酒都不点了。”
地方收紧吃喝标准,公务接待生意彻底是黄了,难的是又赶上企业「增效降本」首砍商务差旅。
据携程商旅的《2023-2024 年商旅管理市场白皮书》,有87%的出行员工感受到差旅成本管控措施的影响,近三成人想住的酒店价格超出了差旅标准。麦肯锡最新报告也显示,中国企业过去三年的差旅预算平均下滑了15%~20%,科技、金融等行业甚至砍掉了30%以上。
连字节、蚂蚁这些待遇极好等互联网大厂都开始严控费用,用GPS定位核查出差行程,堪比抓贼。
那些奖励出国游、搞舞台年会的外企,直接默默改同城聚餐,常住酒店从JW万豪换成四星级,商务会议更是抠搜的紧,以至于酒店经理一听到“活动改为线上”就头疼的要紧,酒店收入源进一步萎缩。
政商接待和差旅收紧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消费观念的变化。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写道,物质丰盈与意义匮乏同时存在,让消费者看似拥有了自由选择权,实则却被一双无形的大手隐形控制。直指消费主义的陷阱。
如今,消费者或许迎来了觉醒时刻,开始用「精打细算」重构消费话语权。
“符号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努力达成平衡,“价值消费”逐渐取代“面子消费”,除了拼单拍照的名媛和热心抄底的煤老板,关注五星酒店的人越来越少了。
星级酒店被亚朵、华住等中端酒店分流,毕竟人家能提供免费纯净水、延迟退房,甚至还配备了洗衣机和烘干机,更符合年轻人的个性追求。
今年酒店萧条表现得更明显,于是,猛火齐下,刀刀致命,五星酒店不得不从神坛下落,降维求生,摆摊卖盒饭。
高端餐饮甩开膀子扎进烟火堆,从“人找店”到“店围人”,从“供消费者选购”到“帮消费者决策”,把大菜做小、把正餐变零售,堂食+外摆+线上团购,三条线一起跑,换取流量新生。
或许未来双轨并行会成为常态。毕竟,弯得下腰的,才能从街巷里捡起真金。大俗即大雅,至简达至真。
性价比为王的消费趋势之下,探寻与普通消费者双向奔赴的新思路,是高端服务业的必修课。
摆上货架甩卖
「五星级酒店摆摊」展露的只是星级酒店困境的冰山一角,被摆上货架拍卖才是值得行业反思的。
据文旅部披露数据,2001年至2010年,五星级酒店的数量增长了三倍多。近十年来,中国经营五星级酒店数量在2019年达到巅峰,822家。此后这一数字不断下跌,截至2024年三季度仅剩736家。同时,这五年间多达171家酒店被取消五星级资格,多数是在风口上开业的“老古董”,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逐渐已经跟不上五星级标准。
在基建火热、中国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的年代,地产商们靠着政策倾斜、地方补贴开疆扩土,即使酒店亏损,也能靠房地产的盈利来消化。
国内地产商的酒店生意也沿用了地产思维,看重资产价值,在管理、经营、服务方面的经验不足。再加上酒店一建就是四五年,前期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一旦陷入经营困局,就很难脱身。
房地产市场降温后,多数酒店面临巨额债务压力,难以维持正常运营,惨遭地产公司抹零。即使是五星酒店,现金流告急,也只能被摆上货架,被集体大甩卖。
2021年开始,就出现了上海虹桥绿地酒店群、上海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上海豫园万丽酒店、上海日航酒店、世茂旗下等多家五星级酒店的出售信息。
成都希顿国际酒店拍卖从10亿降至5亿,温州万和豪生降价40%才成交,能卖出去的已是赢家。2022年3月,嘉定喜来登酒店破产拍卖,起拍价为10.62亿元,最后却因无人出价流拍。
2023年,金茂威斯汀、君乐城堡等五星级酒店被集中打包拍卖,买家来自陕西水泥、原油等实业,热心抄底的煤老板、油老板们,买酒店像买白菜一样爽快。
被放弃的酒店只能排队拿着拍卖的号码牌。据亚洲旅宿大数据研究院报告分析,2023年至2024年间,酒店拍卖次数达964起,拍卖价格在亿元以上的酒店数量超248起。
2024年国内法拍酒店中,折价率低于7折的酒店占大多数(约56%),其中约27%都是5-6折出售,而溢价交易则仅占7%。
至于出售的获益,卖方的说辞基本一致,盘活公司资产、优化财务状况、偿还贷款及借贷等等。
越来越多的五星酒店被榨干了“最后一滴血”,被转卖,甚至被强制接管。
2025年一季度,各大国际酒店集团整体上扬,但营收增幅较小、净利润分化明显。如万豪、希尔顿集团营收最高,温德姆酒店及度假村净利润同比呈倍数级增长,而凯悦酒店集团则下降96.17%,压力山大。国内酒店集团则整体表现偏弱,过半数酒店集团营收和净利润下滑。
从开发商拿地的“嫁妆”,到企图摆脱对房地产和高端客户的依赖,五星酒店正在寻找更多求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