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7月9日电(记者熊翔鹤)“劈开太行山,漳水穿山来,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故事被广为传颂。就在同一时期,我们巴东县的数万儿女历时11年,也凿出了一条28公里长的引水渠,被称为鄂西的‘红旗渠’……”
鄂西深山间,守渠人谭祖顺掷地有声地为来访者讲解湖北恩施巴东县“绝壁天河”的故事。时值盛夏,不少游客来到清太坪镇“绝壁天河”红色教育基地避暑探访,观赏这一“悬崖上的奇迹”。
鄂西深山里的绝壁天河。新华社发(赵军 摄)
从远处看,水渠犹如一条镶嵌在绝壁上的绿带,仿佛人间“天河”。跟随谭祖顺踏上石板路渠岸,沿着渠道逆流而上,一侧是清流汩汩,一侧是悬崖如削。
水渠的源头是湖北省最大的高山岩溶淡水湖——水流坪湖泊,过去因当地水利设施薄弱,丰沛的水源很难用作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于是,开山凿渠引水的设想被提出,1967年工程正式开工。
巴东群众修建“绝壁天河”(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我们队负责的是整个工程最为艰险的一段。”谭祖顺说,他们乘坐着能容纳两三人的笼子,用绳索从山顶上缓慢下放至指定高度,两人握住近10米长的钢钎,在接近90度的绝壁上固定好位置,再由其他人抡起铁锤开凿炮眼。
一锤一锤、一尺一尺……宽2米,深1.5米,全长28公里的渠道就这么由人工一点点凿出来,耗时11年,开凿岩石超100万立方米,共计4万多名干部群众加入,10余名民工为之献出了生命。
1978年,灌渠终于输水成功,自巴东县清太坪镇经水布垭延伸至宜昌市长阳县渔峡口镇龙池村。时至今日,不停歇的渠水仍用于灌溉、饮用和发电,滋养着鄂西深山的村村寨寨。
游客在绝壁天河观光学习。新华社发
巴东县清太坪镇文旅中心主任谭文斌说,近年来“绝壁天河”已成为生动的红色课堂,时常能看到各地党员在悬崖边聆听当年建设者“战天斗地、誓引水来”的壮举。清太坪“绝壁天河”红色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130余个党组织、2500余名党员。
基地还多次接待研学团队,让红色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一位中学生在学习笔记中写道:“这不仅是一条水渠,更是一部用汗水和生命写成的奋斗史诗。”
守渠人谭祖顺在绝壁天河边讲解。新华社发(赵军 摄)
谭祖顺作为基地的“金牌”讲解员,今年81岁,他年轻时修渠,中年时守渠,现在平均每天上渠2次,往返6个多小时,十年如一日地义务讲解。除他以外,志愿讲解员团队已扩展到10余人,其中不乏年轻身影。
从绝壁上的生命之渠、到新时代的红色教育基地,从艰苦奋斗的修渠历史、到文旅融合的山乡新生,鄂西“红旗渠”正助推当地乡村旅游迎来新发展。
游客在绝壁天河观光学习。新华社发
如今渠道岸边建起宽1米左右的步道和通向硝洞的阶梯,沿线乡镇的路网设施也慢慢完善。巴东县文旅局局长余建军介绍,截至目前,水渠沿线发展民宿、农家乐130多家,避暑游、休闲游、研学游持续火爆,许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2024年,仅清太坪镇就接待游客5.5万人次,文旅产业总收入超过500万元。
谈及未来,群山之间回响着期盼与承诺。“只要身体允许,我要一直讲下去,守着这条渠直到燃尽自己的力量。”谭祖顺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