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7月9日消息(记者 昌思荣 见习记者 唐诗敏)当神秘的北纬30°线如一条隐秘的脉络横穿四川腹地,这片土地上的自然奇迹与人文密码正等待被解码。由央广网特别出品的大型地理人文纪录片《沿着纬度听中国》第一季第三集《民间戏曲》将于今日14:14在央视科教频道(CCTV-10)播出。《民间戏曲》将镜头聚焦巴山蜀水之间,见证川剧从悄然兴起到枝繁叶茂的灿烂历程。
四川省德阳市,坐落于川西平原腹地,不仅有着厚重的工业底蕴,更藏着一段与川剧深度交织的文化记忆。而“川剧之乡”的美誉,正是时光赋予这座城市的独特印记。
川剧演员们在登台表演(央广网发 德阳市文旅局供图)
《民间戏曲》所展现的德阳,宛如一幅戏韵流淌的美妙画卷。戏曲文化在这里开花结果,薪火相传,并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蓬勃的时代活力。
“川剧不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1724年,它随四川泸县一个老庆华班到达成都,这么来计算它的历史的话,大约是300年。”川剧专家杜建华对着镜头,将这门巴蜀戏曲的历史娓娓道来。
川剧专家杜建华正在接受摄制组采访(央广网发 《沿着纬度听中国》摄制组供图)
据了解,德阳与川剧的深厚渊源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被誉为“川剧之父”的李调元归隐故里后,以博采众长的胸怀,将弋阳腔的激昂、昆曲的婉约融入巴蜀戏曲,首创“昆、高、胡、弹、灯”五腔体系,使川剧真正成为独立剧种。他修订的《春秋配》《芙奴传》等经典至今仍是川剧瑰宝,其《雨村曲话》更奠定了戏剧理论根基。两百余年来,德阳始终是川剧艺术生长的沃土,1982年四川“振兴川剧”号角吹响后,德阳涌现出李乔松等名家,传统剧目整理与新编现代戏创作并举,不断延续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
《沿着纬度听中国》摄制组在德阳进行拍摄(央广网发 赵子轩 摄)
为了推动川剧的繁荣发展,德阳持续实施“戏曲进校园”工程,推动建立中小学戏曲社团,培育后继力量。2023年,德阳成功承办四川省第七届青年川剧演员大赛,以赛促艺;2024年,央视戏曲春晚落地德阳,更彰显了“川剧之乡”的独特魅力。
本集《民间戏曲》镜头中记录的古嘉欣,就是第7届青年川剧演员大赛中年龄最小的选手,在折子戏《盗仙草》里扮演白蛇白素贞,身为武旦的她要演绎“做念唱打”的全套功夫。在师父严格细致地指导下,古嘉欣正一遍遍练习着已经做过几百次的动作,每个身段必须与鼓点严丝合缝,这是戏台上百年未改的规矩。
青年川剧演员正在进行日常训练(央广网发 赵子轩 摄)
川剧最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音乐。一套锣鼓,便能为五种不同的声腔伴奏,所有的乐器配合,所有的表演节奏,都由鼓师一人指挥决定。因此要达到身形与鼓点的完美契合,离不开演员们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师父教给像古嘉欣这样无数青年演员们的,远不止戏曲的技艺,更是那份对文化香火的坚守与传承。
从昔日戏班的走街串巷,到如今专业剧团的登台献艺,川剧早已融入德阳这座城市的血脉肌理中,成为市民们过日子的“佐料”。而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也让“川剧之乡”的名号在时光流转中愈发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