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香港茶餐厅了解多少?你在茶餐厅里用过餐吗?
如果你不了解或者想要进一步了解茶餐厅,那么可以继续往下看了~
茶餐厅可以说融合了中西文化,是香港的完美缩影:高效、喧闹、精明,却又充满人情味。
有人说,除了工作日上午的公共交通,午餐时间的茶餐厅大概是这座城市最热闹(甚至是疯狂)的地方。门外等候位置或外卖的队伍大排长龙;而店内的人们也是人挨人地坐着,大口大口地吃着面条或米饭。
空气里充斥着烦躁的气息,而最不耐烦的就是服务员和收银员了。
尽管茶餐厅的服务态度和卫生状况备受争议,但是茶餐厅仍然是香港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一切又是如何开始的呢?接下来就进入茶餐厅的历史吧~
茶餐厅的前身是从广州传入的冰室。冰室通常提供红豆冰和三明治等清淡的冷饮小吃,但是不供应正餐。有些冰室还设有自制烘焙房,售卖新鲜出炉的蛋挞、菠萝包或鸡尾包。
由于香港的殖民历史,西方的饮食习惯也被融入香港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吃蛋糕、在茶里加牛奶等等。
不过,西餐厅普遍价格昂贵,对于香港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就不太实际了。
于是,一些冰室开始供应所谓的“港式西餐”(也称为“豉油西餐”)。
这些“仿西餐”大多使用罐头食品或无需加热处理的食材,这是因为这些冰室持有的是有“细牌”——也就是“轻便食肆牌照”(只允许售卖轻便小食),它们是不允许明火烹饪的。只有那些持有“大牌”——即“普通食肆牌照”的餐厅允许烹饪热食。
1946年,位于中环的兰香阁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一家使用“茶餐厅”名称的食肆。
1960年,食物环境卫生署(前身为食物及卫生局)创立了“茶餐厅牌照”,它结合了“大牌”和“细牌”的功能。此后,大多数冰室转为持有茶餐厅牌照经营。
渔利泰是第一家持有新牌照运营的茶餐厅。
现存最古老的茶餐厅是中环的兰芳园。它也是香港仅存为数不多的街头大牌档之一。
这里插一下,关于冰室、餐室和茶餐厅这三个名字有什么区别呢?
一个常见的解释是:冰室指传统上只供应轻便小吃、不提供正餐的食肆;餐室是普通餐厅的一种变体;而茶餐厅则是两者的结合。
尽管名称不同,近几十年来,这三种餐厅模式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因为它们现在都归于“茶餐厅”这个总称之下。
然而,香港仍存在少数传统冰室。例如位于上水的广成冰室,就是一家罕见的只售卖轻便小吃的冰室。
如今香港的茶餐厅数以千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餐厅已成为香港文化的象征,不仅在本地影视作品里,就是在全球各地的唐人街里也非常常见。
接下来,我们再深入了解一下茶餐厅~
先看看茶餐厅的布局。茶餐厅的前面有时是烧味档或面包店,方便外卖订单,同时也是一种吸睛手段。
餐厅内部,你常会看到马赛克图案的彩色瓷砖墙面和挂在墙上的菜单,然后是舒适的卡座和桌子。每张桌子都有清晰的台面用来放置菜单和手写单据;台面上通常放着自取的餐具、调味料和水。
茶餐厅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因此繁忙时段,你可能会和陌生人拼桌(搭檯)。
一旦入座,就会有服务员给你送上一杯水,然后等待你点单。
服务员都用独特的茶餐厅速记法书写。例如,“0T”代表冻柠茶(零与 “柠”粤语同音),“2”代表热饮(二与 “热” 粤语发音相似)。
服务员还会用他们自己的行话喊单,比如“走青”表示食物不要加葱,或者“行街”表示你要外卖。
点单后,几分钟内你的饮品就会送上来——热饮用印有饮料品牌标志的厚陶瓷杯装,冷饮用高身透明塑料杯装。接着,很快就会有一盘食物放在你的面前。
因为茶餐厅的快捷,它成为很多上班族的最爱:他们可以在上班前享用丰盛早餐、快速午餐,或在疲惫工作后吃一顿简单却饱腹的晚餐。
不过,在茶餐厅里就不要指望服务员有耐心或者特别注意卫生,因为茶餐厅的目标是即时为顾客送上餐食。
如果你是熟客的话,或许还能和服务员甚至老板聊上几句——不过前提是在空闲时段。
这种粗犷的服务方式被一些人视为茶餐厅的缺点,但对许多人来说,正是这一点让茶餐厅独一无二,甚至是接地气和亲邻的体验。
茶餐厅的一个显著特色是灵活的“常餐”。据说是受西式全日早餐启发,常餐全天供应,通常包含一碗面、一个包或一片多士、鸡蛋、肉类和一杯饮品。
有些茶餐厅在不同时段推出不同的套餐,但内容大同小异——如果你看过《麦兜》,那么肯定会对“鱼丸粗面”的段子很熟吧?
茶餐厅里的食物丰富多样,可以满足顾客不同的口味。
想吃点咸香可口的?选择浓郁的“捞丁”(拌即食面)或惹味的沙爹牛肉面。
想吃清淡点的?你可以选择小孩子喜欢的火腿通心粉汤,或者叉烧意粉汤。
下午茶想要好好享受?那么经典的港式西多士配红豆冰是不二之选。
晚餐时分,茶餐厅甚至可能供应咕噜肉、蒸肉饼、蒸鱼等中式小菜。
茶餐厅的饮品也很经典,包括港式奶茶、鸳鸯(咖啡加奶茶)、咸柠七(7-Up加咸柠檬)……
一些餐厅还推出了创新饮品,如咸柠乐(葡萄柚汽水加咸柠檬)和冰镇奶茶。
如果你运气好,可能会遇到奇特的滚水蛋(生鸡蛋打入滚水)或忌廉沟鲜奶(奶油苏打水加鲜奶),以及怀旧的樽装维他奶。
茶餐厅当然也有自己的潜规则,我们可以简单归纳几条↓
第一杯水
当你在一张桌子旁坐下时,服务员通常会端上几杯热水或茶。然而,按惯例,这水或茶不是用来喝的。大多数顾客用它来烫洗餐具,因为他们随时可以再要一杯水或点一杯饮品。
服务员的笔
茶餐厅的服务员通常穿着白衬衫,胸前有个口袋,他们习惯把笔和点单簿放在那里以便取用。偶尔,服务员会把笔夹在耳后,在影视剧里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
湿的单据和滑动的水杯
由于顾客轮转迅速,茶餐厅的桌面会被频繁擦拭,常常没等干透下一位顾客就坐下了。因此,放在桌上的单据十有八九是湿的,笔迹墨水也会洇开。
因为桌面湿滑,塑料水杯经常在桌上滑动。看到这种情况,你可以淡定一点。
其实,茶餐厅虽然在香港仍然随处可见,但是它们也面临着来自现代咖啡店和国际快餐品牌的激烈竞争,因为这些地方也提供便宜快捷的餐食。
对于年轻人或学生来说,现在的选择太多了。
尤其是独立经营的茶餐厅,受到疫情和租金飞涨的沉重打击,正在濒临消失。
它们也被那些环境更好、食物更有创意的餐厅挤出市场。
然而,即使是那些资历深的连锁品牌近年来也受到冲击,比如香港最大的连锁品牌翠华茶餐厅也已经从2018年的30家分店缩减至个位数。
但是,也有一些茶餐厅在继续与时俱进,引入了不同的菜系。比如有的餐厅提供鲍鱼等高档菜品,有的餐厅把通心粉改良成香辣干炒版本,还有的直接创造了新口味的蛋挞……
我相信,茶餐厅的未来,远非一个简单的句号。它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在怀旧与创新、坚守与蜕变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这份属于香港的独特“茶记”灵魂,仍在顽强跳动。
以上就是香港茶餐厅的内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